徵信難題亟待破解 技術創新成為關鍵
隨著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在借貸、保險、銀行業等各個領域遍地開花,金融服務越來越向普惠金融的方向傾斜,作為金融業最重要“基礎設施”之一的徵信行業也正在發生變化,過去圍繞銀行構建的傳統個人徵信體系逐漸裂變,一個全新的依託于金融科技、覆蓋面更廣的信用體系將被搭建完成。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9月初,央行徵信系統收錄的自然人數量已經超過9億,但擁有信貸記錄的僅4.1億人。沒有徵信記錄的5億“小白”人群,其金融需求如何得到滿足,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新的市場機遇。
此前易觀在其發佈的一份中國徵信市場年度分析報告中指出,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國貸款規模為1121.1萬億元,中國貸款規模的持續增長為徵信奠定了市場基礎。與此同時,徵信技術的不斷提高和社會大眾對於信用資質的日益重視,為中國徵信快速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
這一方面是因為國內通過金融科技、大數據實現徵信方式拓展的技術環境正在逐漸成熟。以往難以被傳統徵信體系覆蓋的長尾用戶的信息收集、處理、分類等問題正在逐漸得到解決。
另一方面,因為社會信用需求的增加,隨著移動互聯網深入大眾生活,打車、消費支付、理財等日常信息的積累為企業建立大數據風控模型提供了數據保證。在此基礎上,線上線下交易、消費信貸的提供成為企業為用戶提供的重要附加服務。
比如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基於線上交易場景為用戶提供分期服務,其風控數據主要來自於交易體系內部的積累。而有利網等金融科技創業公司則是通過切入線下消費場景,更貼近互聯網低用戶群體,獲取有效數據,提供金融服務。隨著用戶習慣的培養和數據的積累,這些機構未來將可能為用戶提供全生命週期的服務,幫助他們發掘信用價值。
在上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徵信問題也成為了代表們熱議的關鍵詞之一。全國政協委員賈康在《關於鼓勵對接市場化機制促進徵信行業發展的提案》中表示,要加快徵信行業破局發展,注重發揮技術創新的作用。
他指出,監管者在做頂層設計時,應圍繞如何引導有數據源、資金、技術、風控能力的市場主體投入我國徵信業,以及如何鼓勵市場主體通過技術創新,充分運用大數據能力、移動互聯、雲計算等先進技術,提高我國徵信機構的競爭力這一主線,力求充分調動優質市場主體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