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惠農探索:養殖業成為突破口

2017-06-09 09:28:36|來源:中國新聞網|編輯:許煬

  中國新聞網北京6月8日訊:電伴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一些機構開始嘗試通過以大數據為基礎建立的風險控制模型,為缺乏抵押品的農民授信,幫助其解決資金問題,從而填補三農領域的資金缺口。

  但是,數據的缺乏與數據標準的不統一以及農業生産過程中諸多的不可控的風險因素,讓農業金融聽起來美好但做起來並不容易。

  在諸多的探索之後,長期根據訂單作業積累了大量數據的“養雞業”成為金融科技服務於三農的突破口。

  “大家的印像是像京東金融這種高速發展的公司在一年多的時間裏肯定産生了很豐富的、能滿足農民各種需求的金融産品,但事實上我們整個團隊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只做出了一樣産品,叫做‘養殖貸’”。京東農村金融數據農貸負責人王瑞直言科技金融服務於三農領域構想的難度。

  事實上,從最初情況來看,養殖業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對於傳統的金融機構來説,其服務於三農一個重要的經驗就是“帶毛的都不算”。因為即便不考慮抵押物,養殖業無論從養殖過程還是最後的銷路都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

  不過,受肯德基、麥當勞長期大宗訂單的推動,國內“養雞業”很早就出現“訂單式”的作業方式,積累了大量的數據。這讓擅長于利用大數據建模的金融機構找到了從基於抵押物“折算”信用到基於數據生産“信用”的彈藥。

  更為關鍵的是,日趨明晰的養殖流程和日益普及的訂單化養殖模式,為此後的風險管理創造了可能。

  山東牧族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海青介紹説,他的首個蛋雞養殖場養殖13.5萬隻蛋雞。從養殖過程來説,養殖場採用全自動化的養殖設備;從銷售市場來説,其與國內知名農業企業簽訂有養殖合同,規避了市場風險。這讓其能夠利用基於金融科技的新産品來解決資金缺口。

  除了信用産生的不同,金融科技公司還嘗試在養殖業優化傳統金融機構做不到的貸後管理。

  王瑞介紹説,在和養殖戶合作過程中,他們並不會一次性提供養殖貸,而是根據養雞的數量測算出各個時段的物料需求,將款項分拆到各個環節並直接打給飼料公司等發貨方。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貸後管理模式,不僅能夠確保資金的用途、倒逼養殖戶優化養殖流程,還能夠降低養殖戶的借款成本,不用為多餘的資金支付利息。

  王瑞介紹説,數據化京農貸可以把飼料的用量精確到天、到克,並據此匹配貸款資金,使用數據化京農貸養雞,覆蓋養雞過程中需要的12元飼料款,總共只需支付利息6分錢,比傳統行業要低一半。(記者 周銳)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