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監管須有包容性

2017-06-20 09:19:10|來源:中國經濟時報|編輯:許煬

  對於金融科技的監管,會不會出現“牛欄關貓”的現象?由於一切還在進行中,對待新生事物是不是應該多一點寬容?

  部分倡導應該“牛欄關貓”的人士認為,金融科技發展必然帶來新的風險,這是因為,線上業務的安全性風險特別嚴峻,且涉及的客戶群體廣泛,系統故障或産品問題都可能導致群體性事件,甚至導致系統性風險。目前,我國個人隱私與信息保護方面的法律還有待完善,相關的數據共享機制尚未建立,公司與個人信用體系不太全面,特別是普惠金融服務對象的信用信息比較缺乏,金融科技服務導致的信用風險不可小覷。因此,不管是金融科技公司還是傳統銀行的金融創新,都需要制衡與監管,需要政府“有形之手”。

  建議採取上述行為的人士不是沒有道理。畢竟,金融科技正以無可阻擋的勢頭滲透到資本市場,包括投資、交易、風控、合規等重要領域,但金融科技也是一把雙刃劍,隱含一些風險,如順週期特徵及交易行為趨同可能加大市場波動,技術風險和操作風險相互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遭遇挑戰等。特別是當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到金融領域引發變革,同時也會給市場穩定運行帶來負面影響,資金流動變得更為頻繁,風險傳染渠道更為複雜,違法違規的行為更加隱蔽,暗含了不少風險隱患。

  但相當部分人士認為,對待金融科技的監管政策應當具有包容性。中央財經大學教授、互聯網金融創新研究院院長黃震日前再次重申,應進行軟法治理、柔性監管。黃震認為,對互聯網金融監管,中國很早就有了柔性監管的思路。無論是西方的“監管沙盒”,還是中國的“柔性監管”,都是基於承認和順應“變”這一永恒不變的主題,兼顧了時間和空間的維度而提出的監管思路,在“變”中尋求效率與安全的平衡。

  亞洲金融合作協會秘書長楊再平6月17日在參加由清華大學提供學術指導、京東金融研究院編寫的《2017金融科技報告:行業發展與法律前沿》的活動時指出,金融與科技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金融界的業態和效果。對於金融科技的金融監管政策,除了專業性、有效性外,更應該採用一種包容的態度對待金融科技。即監管者應該對金融科技有一定的研究,並對其發展優勢、技術等方面達到較為科學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對金融科技特有的風險,對與金融科技在試錯階段的一些錯誤要在法律和合規上給予一定的包容。

  楊再平以英國為例,認為英國的“監管沙盒”,即金融科技企業可以在一定的範圍內,測試其創新的金融産品、服務、商業模式等,對我國金融監管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同時,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比較認可行業協會的自我監管能力,對於一些在行業內試驗效果良好的方針政策,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會對其進行推廣。總之,金融監管政策應與不斷發展的金融科技相適應,兩者在互相摸索中前進。

  《2017金融科技報告:行業發展與法律前沿》報告稱,未來3-5年,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將成為帶動金融科技發展的核心技術,並具體指出每種技術的應用場景和發展方向。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助理劉晗副教授認為,金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對於法律監管是極大挑戰。金融生態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法學、科技等各界努力,要不斷尋找適應其發展的監管方式,實現創新與穩定的動態平衡。

  除了要採取包容性的監管政策外,監管手段也要科技化。黃震指出,金融科技的運用在這一輪普惠金融的浪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金融的基礎設施是以互聯網為組成架構的,然後再逐漸進入工程運用層面,再去形成産業産品,創造出實際的經濟效益。未來,還有更多的合作模式有待摸索,如將一些具體的技術融入到盡調、風控、貸後、催收等環節中。金融科技的佈局,也逐漸形成開放式的合作生態,可以共享,而且也希望通過技術構架的分享,獲得流量,收集數據。目前,很多大機構開始找技術公司與專家合作研究,這是過去沒有的現象。因此,需要有監管科技的概念,就是通過技術的手段監管金融科技或者互聯網金融。(記者 姜業慶)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