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成為貨幣的關鍵在於需求
如果數字貨幣只是解決支付問題、交易雙方的信任問題,而交易前後的資金管理也要像現鈔一樣在交易後專門存到銀行的賬戶裏,那麼數字貨幣是否能被廣泛使用就有很大的疑問了。因此,對於數字貨幣的使用範圍和使用方式,還需要做更理性、科學、週全的思考和研究。
數字貨幣能否産生,這是一個技術問題。然而,一種東西能否成為貨幣,技術雖然重要,卻不是關鍵。數字貨幣能否成為貨幣,關鍵在於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需求的邏輯。同時,現代經濟中的貨幣,已經不再是某一特定的等價物,其除了在金本位下具備的幾大功能外,還具有信用創造、宏觀調節工具的功能。比如,M0、M1、M2之間的分別,在金本位下是不可想像的。因此,數字貨幣或許可以成為貨幣,但它並不只是貨幣,所謂“白馬非馬”也。所以,探討數字貨幣需要厘清以下這些問題。
六個需要厘清的問題
第一,關於貨幣形態與支付技術的區別問題。在整個數字貨幣或者是區塊鏈的論述過程中,大多數人始終把這兩個概念混淆起來。一種支付技術需要有相應的貨幣形態來支持,但支付技術本身不等於貨幣。
第二,貨幣表現形態和貨幣功能,這也是不一樣的。紙幣還是銅幣?還是現在的記賬貨幣?這是貨幣形態的問題,與貨幣功能本身並不矛盾。在談論數字貨幣的時候,我們可能在這方面有些糾纏,以為貨幣形態變了,貨幣的功能也完全不同了。新的貨幣形態或許能豐富貨幣的功能,但不會徹底改變貨幣的功能。貨幣具備了新的功能,不等於否定、消滅了原有的功能。貨幣最初具有交換手段、價值尺度、價值儲藏等功能,現在又增加了信用創造、宏觀調節工具等功能,但是並沒有顛覆原有的交換手段、價值尺度、價值儲藏等功能。
第三,幾個中心化的區別。講數字貨幣、講區塊鏈,包括這兩年講互聯網金融,去中心化是主要理由。去中心化敘述幾乎是這些技術的政治正確。而在去中心化的對立面——中心,幾乎就是萬惡之源。從邏輯上説,區塊、鏈、平臺等,本質就是一個中心,只是名詞不同而已。撇開這個不論,就去中心化而言,支付的去中心化、記賬的去中心化和貨幣發行的去中心化,這幾個去中心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也是完全不同的內容。在我們很多討論當中,似乎為了證明這個去中心化,就把那個中心化説過來了,當講到那個中心化的時候,又把這個中心化拿過去了,互相套過來套過去地證明,不僅沒有解決本質問題,反而混淆了邏輯。正確的方法是,應該把這幾個所謂的中心也區分開來論述和研究。
第四,貨幣之所以可以成為支付手段,是因為它有一般等價物和價值儲藏的功能,否則沒有人願意接受你的支付手段。貨幣的基本功能是不可能分離的。因為,如果貨幣的功能是可以分離的,以單純支付手段功能來證明數字貨幣是可以成立的,那麼認為數字貨幣可以完全顛覆現有貨幣體系的結論也就不攻自破了。
第五,貨幣形態和支付方式是隨著市場和技術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並沒有固定的模式。我們從物物交換到貨幣交換,用貝幣、銅幣、金幣、銀幣、紙幣,再到使用信用貨幣,都是由市場的發展、技術手段的發展而形成的。在一定的時間點內,或者説一定的時間段內,交易的場景和支付的場景本身是多元的,不是唯一的。即使是在現在技術發展的情況下,紙幣支付、信用貨幣的支付,或者用信用卡、用支票,這些支付手段都是同時存在的,但基礎是同一種貨幣,即某一種法定貨幣。
市場交換需要一般等價物的公認性和一致性。不管貨幣是什麼形態,只要是同一個幣種下,不同貨幣形態的價值尺度應該是統一的,否則會帶來市場的失效或者是市場的困惑。貨幣的最終目的是為市場交換服務的,所以在探討數字貨幣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要把這些情況搞清楚。
第六,貨幣和類貨幣的問題。類貨幣總體是以貨幣為基礎的,比如單位發的飯票等。飯票的發行首先是以法定貨幣為計價單位的,一種情況是,你可以用法定貨幣買飯票;一種是單位內部已經決定,給每個員工每個月補貼多少法定貨幣量的伙食費,折算成多少飯票。所以,基礎還是貨幣,類貨幣只是以貨幣為基礎的代價券,其本身不能推翻法定貨幣,更不能替代法定貨幣。
廣泛運用前還需理性研究
順著以上的思路,再來探討數字貨幣,更有利於將數字貨幣的應用研究落到實處。
就科技而言,一項技術一定有它的難度高低或先進性的差別,但是否具有可用性與推廣性,以及在什麼樣的領域可用與可推廣,則是另一個層面的事。就好比體操運動員可以做許多高難度的動作,把人體的機能發揮到極致,但這些動作並不具有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用的價值。1887年,波蘭籍猶太人柴門霍夫博士創造了世界語,旨在消除國際交往中的語言障礙,令全世界各個種族的人民都能在同一個人類大家庭裏像兄弟姐妹一樣和睦共處。他的理想和情懷不可謂不偉大。世界語的語法嚴謹、語音優美、邏輯性強、表現力豐富,按當時的推論,完全可以顛覆所有的民族語言。但是,“於今安在哉”?
當前,首先要解決的是數字貨幣能否為市場提供高效安全經濟的支付問題,即在技術上解決高效支付、安全支付,及其底層技術的成本問題。如果數字貨幣的使用在效率、安全、成本上不能優於現有的貨幣體系,那技術再怎麼玄乎都沒有應用價值。據介紹,目前比特幣一天轉賬達到二十多萬筆,也就是説,區塊一天需要的容量大約200M。數字貨幣是一個記錄從發行到流轉所有信息的碩大壓縮包,雖然無形,卻每一個都要佔用一定量的容量。以人民幣轉賬為例,假設全國每人每天只辦理一個整數(一元人民幣),就是十三億筆,是比特幣的6500倍,那區塊的容量至少6500×200M。如果每個人每天轉賬不止一筆,並且每筆還有零頭數字,現有的網絡恐怕是不能負荷的。而目前銀行體系和由銀行賬戶體系支撐的第三方支付體系的支付效率和成本消耗,遠遠優於目前支撐數字貨幣的技術。
在今後一段時期內,如果數字貨幣能在技術上開發成功,同時又能為市場提供更順暢的交換與支付效率,它會作為一種貨幣形態而與紙幣、記賬貨幣同時存在。也就是説,一種貨幣,比如人民幣,可以有紙幣、硬幣、記賬貨幣、數字貨幣等不同貨幣形態同時存在,它們可以在各自適應的領域和場景進行支付和結算,或全部或部分地發揮貨幣的各種功能。如果數字貨幣的特點是點對點高效安全的支付,那麼它在貨幣體系中的作用就相當於現在的現鈔紙幣,當然是在線上使用,可以代替紙幣支付、信用卡支付、支票支付以及現在的第三方支付在一定領域內的支付功能。作為貨幣的數字貨幣,依然是法定貨幣,與其他貨幣形態是可以互相等價轉換的。至於一些機構發行的用於特殊領域商品交換和服務支付的數字貨幣,只是代價券,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脫離記賬系統用於點對點支付的數字貨幣,與流通中的紙幣一樣,有支付功能和價值尺度功能,但沒有信用創造等現代金融功能,如要實現這樣的功能,數字貨幣必須像紙幣一樣進入銀行的記賬系統成為記賬貨幣。貨幣創造、信用創造,是現代貨幣的關鍵功能,沒有這項功能,任何貨幣形態的材質都不能成為完整意義上的貨幣,而這樣的功能是與中央銀行貨幣發行和銀行體系的賬戶系統緊密關聯在一起的。就現代金融的安全管理而言,比如反洗錢等,數字貨幣或許從技術上提供了一種可能,即流通中的數字貨幣依然可以在中央銀行監管的視野內,這在紙幣狀態下是難以做到的。所以,貨幣發行的去中心化、記賬的去中心化,是不可行的。至於支付的去中心化,本來就是個偽命題。在紙幣支付的狀態下,支付都是點對點的,沒有中心。
撇開偷稅漏稅、非法交易、洗黑錢等不論,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支付是否點對點沒有任何意義,關鍵是支付的效率和安全,以及支付前後用戶管理資金與賬戶的方便與經濟。現在銀行體系的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從用戶體驗角度説,與點對點支付沒有什麼差別,可以説比現鈔支付的效率都要高。因為現鈔支付,雙方還要點鈔核實。但在支付環節前後,資金在銀行賬戶上是自動錢生錢的(存款有利息收入),用戶可以利用賬戶進行各種金融業務的操作。如果數字貨幣只是解決支付問題、交易雙方的信任問題,而交易前後的資金管理也要像現鈔一樣在交易後專門存到銀行的賬戶裏,那麼數字貨幣是否能被廣泛的使用就有很大的疑問了。因此,對於數字貨幣的使用範圍和使用方式,還需要做更理性、科學、週全的思考和研究。
再者,任何一項技術都有它的局限性,但其可應用的範圍往往也不是唯一的。對於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恐怕不能僅僅局限在對現有貨幣體系和銀行賬戶體系的顛覆上。比如,應用在企業內部管理上,是不是可以更好地解決扁平化管理的效率問題?這個可能是這項技術更有前景的應用領域。
最後講一個小故事。有一天,我去看一個攝影展,主人專門為我介紹一張張照片。在介紹其中一張照片的時候,他很激動,説這張照片好,這張照片充分體現了某某相機的什麼什麼功能。我當時就問了一個問題,在拍這張照片時,攝影師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審美觀念、審美理念,而充分發揮了照相機的功能作用?還是攝影師是為了體現照相機的功能而拍照?當然,如果換一個角度,照相機廠商為了行銷這個照相機而做廣告,那麼這張照片就是為了體現照相機的功能而拍的。現在我們推廣區塊鏈和數字貨幣,是為了什麼呢?這是我們要認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