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銀行搭AI快車求雙贏

2017-07-03 11:11:16|來源:科技日報|編輯:許煬

  在金融科技邁向智慧金融時代(AI Fintech),銀行業務從電子化、移動化向智慧化演變的當下,普通互聯網技術銀行已不再急缺,最匱乏最難自給自足的恰恰是人工智能技術。

  以傳統“四大行”各自找到心儀的夥伴為標誌,我國銀行業和互聯網業的巨頭們正在以“競爭者”和“協作者”的雙重身份,合力打破傳統金融機構舊有的能力疆界,重建金融秩序。

  因為互補與彼此需要,當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與騰訊、京東、百度、阿裡巴巴及螞蟻金服,明確合作關係,金融與互聯網兩重勢力間曾經的“顛覆與阻擋”暫時退卻,向著合作共贏模式轉變。只是,以上種種尚難看清結局,能確定的是,在傳統金融業對金融科技的需求得以釋放的同時,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與金融科技公司將擁有更多、更為深入的跨界合作機會。

  消弭戒備與敵視 跨界融合

  金融科技如何顛覆傳統銀行的爭論還在繼續,傳統銀行巨頭和互聯網巨頭卻心平氣和地坐在了一起,商量著如何共謀未來。在異常清晰的相互借勢的動機下,兩種勢力在競爭、衝突與合作間達成默契。

  6月22日,四大行中業務最穩健的中國銀行與擁有9億用戶的流量之王騰訊的“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掛牌; 6月20日,中國農業銀行與百度牽手,並計劃建立“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 6月16日,工商銀行與京東簽署全面合作協議; 早前,中國建設銀行也與阿裡巴巴、螞蟻金服簽署三方戰略合作協議。

  當守住“本分”未必就是最正確的選擇,國有大行爭相與早已具有金融科技公司屬性的互聯網企業“結對”,是因為他們看清了,在互聯網與金融的世界裏,開放與合作才有未來。

  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互聯網+普惠金融:新金融時代》作者曹磊表示,在“互聯網金融”起步階段,一些互聯網+類公司以“野蠻進取”的手段,依託網絡平臺、創新模式、互聯網思維、社交行銷等手段,動了金融業的“奶酪”。但是,BAT類企業不僅擁有海量用戶、商家資源、平臺大數據、風控技術、用戶畫像等技術,更相對遵守金融規則秩序,他們以全方位開放的姿態與包括銀行業、基金業、保險業等傳統金融行業展開業務與技術的合作,使彼此資源能夠共享、優勢可以互補,也使跨界融合雙贏不再是紙上談兵。

  “銀行固然業務模式齊全、資金實力雄厚,但互聯網公司的入局,對銀行體系確實大有裨益,彌補了他們在場景、行銷、數據積累以及新模式探索上明顯的短板。”一位銀行業人士表示,“體制內金融巨頭擁抱體制外互聯網巨頭,不管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中國金融業的多年‘頑疾’,在監管溝通以及雙方戰略落地等方面還需要較長的時間打磨,這樣的合作仍值得期待。”

  傳統銀行呼喚AI“雪中送炭”

  這輪合作潮中,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互聯網公司擁有的關鍵技術,將通過合作逐步從概念走向成熟,使大規模商業化成為可能,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更將在金融領域産生革命性的影響。

  就如李彥宏所説:“金融的數據化本質,加上業務規則清晰,使它成為人工智能最佳的應用場景。”這對於靠人海戰術拓展業務的銀行而言將是巨大挑戰,但對整個銀行業卻是不言自明的機遇。

  事實上,銀行業的分析師、風控師、保險精算師、櫃檯櫃員等許多職位正在被機器取代。三年前,高盛紐約總部現金股票交易櫃檯擁有超過600名交易員,今天只剩下2名交易員。去年三季度起,美國銀行、花旗和摩根大通關閉了至少400個線下網點,因為面對面服務可以通過線上渠道自助完成。曾經每個窗口都排著長長隊伍的,窗口最忙碌的工商銀行,這兩年最令人震撼的變化就是,除了必須窗口辦理的業務,全部遷移到“機器”上。

  與此同時,在金融科技邁向智慧金融時代(AI Fintech),銀行業務從電子化、移動化向智慧化演變的當下,普通互聯網技術銀行已不再急缺,最匱乏最難自給自足的恰恰是人工智能技術。

  儘管包括螞蟻金服、京東金融在內的已有金融業務的公司,紛紛宣佈未來將專注于“tech”(技術),為傳統的金融機構“賦能”。只是,與國家四大行達成金融科技領域戰略合作,並全面輸出AI能力的,目前只有百度金融一家。

  據百度高級副總裁朱光介紹,在百度和農行的“共建智慧銀行”的合作中,重頭戲是人工智能,具體包括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在智慧獲客、大數據風控、生物特徵識別、智慧客服、區塊鏈等方向的應用,每一個方向均與AI相關。這對於從來不以技術見長,甚至一直被認為相對老派保守的農業銀行無異於“雪中送炭”。農業銀行或許將因此掀起頭羊效應,吸引更多的傳統銀行添加AI金融能力。

  在商言商 握手分利是明智策略

  互聯網金融業態幾經迭代,逐步從週邊的渠道、商業模式創新向核心的數據、信息處理的匹配演進。同時,傳統金融機構在利率市場化與互聯網金融的衝擊下,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於是,互聯網公司和銀行,不約而同有了結為聯盟的訴求。

  但是,這幾家互聯網企業都有相應的金融業務,且優勢各異,他們為什麼轉型于開放平臺與技術能力,為傳統金融機構服務?

  “在與金融機構競爭和技術能力輸出之間選擇後者是明智的。”資深財經媒體人夏欣説,“因為相對於傳統金融機構而言,技術能力是互聯網企業最大的優勢,在品牌、資源、對金融業務及環境的理解等層面卻處於弱勢。與其在已成紅海的‘互經’領域打到兩敗俱傷,不如握手分利。”

  其實,儘管目前互聯網企業向金融企業進行技術輸出已是主流思路,但在美國,頂尖的金融機構對前沿科技的癡迷關注而瘋狂,他們往往不甘於購買科技巨頭的人工智能技術輸出,而會採用挖角、重金投入等手段佈局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科技。比如,高盛和摩根大通今年已宣佈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並向關鍵技術領域砸錢。今年5月,微軟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鄧力被挖到對衝基金巨頭Citadel擔任首席人工智能官。

  “在我國當前的金融環境下,美國的做法並不適合我國的銀行等機構,他們不能‘任性’的理由很多。”夏欣強調,而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説,開放技術能力,獲取看得見的技術服務收入不僅是在商言商的要求,也是互聯網企業對自身金融技術能力難得的試驗和實戰機會。滿足大型銀行的業務需求,等於獲得了良好的口碑,等於為産品或技術拿到了通行證。

  夏欣説:“既然是合作,那就一定飽含了雙贏和利益增值的期待,卻並不能説一定一帆風順,但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科技企業尋求業務合作,共同營造商業生態是值得稱揚的進步。”(記者 劉 艷)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