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借金融科技發力零售理財

2017-08-29 09:12:24|來源:金融時報|編輯:許煬

  “確保同業資産和負債比重控制在10%以內,理財杠桿比例不超過1.4倍。”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近日撰文稱,工行將重點關注表內和表外“兩張資産負債表”,既防“黑天鵝”,也防“灰犀牛”,堅守風險底線。據悉,這是單家銀行首次公開對自身同業和理財業務提出具體的“紅線”指標,且標準高於監管層對銀行業提出的普適性要求。

  自監管層連續下發多道政策“劍指”銀行同業、理財和表外業務亂象以來,各家銀行在開展理財業務時變得更加謹慎。北京銀監局近日披露的數據顯示,北京銀行業上半年共募集理財資金6.77萬億元,同比下降5.5%,其中,同業理財産品募集資金同比下降33.8%。

  業內專家表示,在金融去杠桿、MPA考核及“三三四”專項檢查的合力之下,銀行理財市場已經到了重要的調整窗口期,預計未來銀行同業理財佔比會下降,零售理財佔比會上升。

  同業理財規模收縮

  銀監會審慎規制局局長肖遠企8月18日在銀監會通氣會上透露,7年來,銀行業同業業務增速首次由正增長轉為負增長,同業資産、同業負債規模雙雙收縮,截至今年6月末,商業銀行同業資産餘額和同業負債餘額比年初均減少了1.8萬億元,同業資産與同業負債增速分別是-5.6%和-2.3%。

  記者通過梳理目前已經披露的2017年銀行中報發現,同業業務規模的收縮可進一步在各家行中報數據中得到印證。

  招商銀行半年報稱,受資産增長乏力、監管政策導向趨嚴及市場競爭加劇等影響,該行同業業務規模受到進一步限制。截至6月30日,該行同業存款餘額為3813.75億元,較上年末下降28.96%;同業理財産品銷售額為6935億元,同比下降61.04%。

  無錫銀行在半年報中稱,上半年該行同業資産大幅壓縮,其中,買入返售類金融資産全部售出,存放同業下降73.4%,至14億元,同業拆入2032.3萬元,比上年同期減少97.97%。

  華夏銀行半年報顯示,該行同業規模較上年末縮減55.34%,同業負債與同業存單合計佔比28.8%,公司存款同比下降0.4%,但活期存款增長13%。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6月末銀行理財産品規模同比增速降至個位數。肖遠企表示,自開展市場亂象綜合治理以來,銀行業金融機構理財産品餘額累計減少了1.9萬億元,6月末理財産品餘額28.4萬億元,同比增速降至個位數,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35個百分點。特別是同業理財,較年初減少了兩萬億元,理財中的委外投資較綜合治理前減少了5300多億元。

  監管“工具箱”充分

  在近日舉辦的“2017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上,建設銀行原董事長王洪章表示,如何縮短同業理財資金投向企業的鏈條、提高這些資金投向企業的效率以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是銀行業應該注意和思考的問題。

  肖遠企表示,下一階段,銀監會將對銀行業同業、理財和表外業務三大領域展開重點治理,並將通過自查、監管抽查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方”,監管“工具箱”中的工具仍較充足,未來會根據情況拿出來用。

  整頓銀行業亂象,為何同業、理財和表外首當其衝?監管層表示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這三大領域亂象最為突出。肖遠企表示:“同業裏有理財,理財裏有同業,表外裏有同業也有理財,他們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嵌套,有的非常複雜,銀行業自身、監管都很難看清其基礎資産,難以穿透,甚至很難看到由誰來承擔風險。”另一方面重要的原因是,這些領域的治理對實體經濟的震動和影響最小,且整治以後,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效果最明顯、最直接。

  銀行業內普遍預計,接下來金融監管部門的同業業務監管或將再度升級,在監管強調防範風險、去杠桿的背景下,銀行同業業務將繼續呈現明顯收縮的態勢。商業銀行尤其是以往依靠發展同業、理財來擴張的中小銀行將全面進入“縮表”週期。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發佈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明確,擬於2018年一季度評估時起,將資産規模5000億元以上的銀行發行的一年以內同業存單納入MPA同業負債佔比指標進行考核。一位長期從事銀行業研究的分析師表示,四大行的同業資産和同業負債比重一般均在10%左右,甚至更低。這也是工行為自身同業業務劃“紅線”的底氣所在。

  不過,天風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孫彬彬認為,考核新規未來仍有升級可能,不排除逐步將資産規模的門檻下沉,向中小銀行推廣的可能性。

  借金融科技發力零售端

  值得關注的是,7月銀行同業理財規模擴大。根據普益標準提供的最新統計數據,7月銀行同業理財産品發行數量合計1555款,環比上漲275%,收益率則出現全線下降。多數專家表示,短期的規模上升並不能改變同業理財規模收縮的長期趨勢,同業理財收益呈現整體回落的態勢,也説明現階段同業理財發展受監管政策的約束很大。

  專家認為,由於央行推行宏觀審慎考核、銀監會實行“三三四”專項治理等嚴監管政策,預計未來銀行業開展同業理財業務將會更為審慎。與此同時,把更多的精力聚焦于零售端將成為中小銀行業務轉型的主要方向。

  不過,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強調,對銀行業而言,由聚焦同業轉向聚焦零售並不能稱為“轉型”,更準確地説,這是對傳統的回歸。“銀行理財本身是從零售做起的,零售業務也一直佔大頭,即使過去幾年同業業務大發展,其佔比也遠不及零售部分。”曾剛説。

  記者通過梳理幾家銀行的半年報發現,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的零售業績格外搶眼。平安銀行半年報顯示,該行零售營業收入與利潤高速增長,零售業務營業收入佔比達到40%,利潤總額佔比高達64%;零售存款、貸款餘額佔比分別較年初提升2.32個和4.56個百分點。截至6月底,招商銀行零售客戶數逼近1億元大關,達9733萬戶,較上年末增長6.89%;管理零售總資産逼近6萬億元大關,達5.9萬億元,較上年年末增長6.65%;零售金融業務營業凈收入達561.19億元,佔比49.81%。

  那麼,這兩家銀行零售業績表現突出的秘訣何在?

  平安銀行在半年報中稱,該行通過移動化、互聯網化手段,加速零售轉型,不斷優化、創新業務流程與服務體驗,全力打造“智慧化零售銀行”。而招商銀行更是提出了打造“金融科技銀行”的戰略目標。

  不難發現,借金融科技之力重新聚焦零售端是上述兩家銀行的相同之處,也是取得優異零售業績的關鍵。業內專家表示,在廣大客戶金融行為向線上遷移的大背景下,銀行要以金融科技為核心,探索“網點+銀行APP+場景”獲客新模式,通過線上線下全渠道融合的方式,破解零售獲客和經營的難題。(記者 趙萌)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