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消費金融風控理念正在回歸
當前,消費金融行業已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金融時代。在國美消費金融首席風控官曹強看來,新金融時代具備兩個特點:一是進入強監管時代,未來行業監管將呈現越來越嚴的形勢;二是客戶理念升級到新的層次,大量的潛在需求需要被滿足。
中國消費金融市場快速崛起的背後,除了得益於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日益豐富外,居民消費結構持續升級,在醫療、旅遊、娛樂等領域的服務需求增加,依託互聯網與物聯網,新零售模式帶動了新興消費市場的發展。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前三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4.5%。據摩根大通預計,未來幾年,中國消費還將持續增長,在電子商務的推動下,今後3年中國的消費市場將從4萬億美元增長至6萬億美元。
毋庸置疑,能夠滲透至線上、線下諸多場景的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發展潛力是巨大的。根據《2017中國消費金融洞察報告》顯示,消費金融的發展需建立大範圍、多層次、普惠大眾的有效市場,需結合消費人群、消費行為和消費場景開發創新金融産品,這兩個方面的發展均需要互聯網消費金融注入全新的血液。
“對於廠商來説,消費金融是一個連接點。”樂賺金服聯合創始人、副總裁淩更生表示,實際上消費金融不是最終的目的,最終目的更多的是基於産業的商家、商品跟消費者之間信任關係的延伸。通過完善産業鏈金融和消費金融,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
目前,互聯網消費金融的滲透率約在20%至30%左右。“消費金融是一片藍海,但似乎競爭更加激烈了。”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中國互聯網金融創新研究院院長黃震認為,當前,競爭的重點在風控領域。
伴隨著消費金融場景的豐富以及市場參與主體越來越多元化,消費金融産品也更加多樣化、智慧化,其面臨的一些潛在風險問題正逐步暴露,信用風險、操作風險、財務風險等問題依然不可小覷。無論是任何消費金融市場主體,無論通過何種方式提供金融服務,風控這一核心貫穿始終,是機構賴以生存和競爭的前提。
宜人貸副總裁宋巍表示,互聯網消費金融的核心是對消費者的把控,也就是對人的把控,風控的核心是消費者。她強調,平臺需要採用多種風控方法,用更加靈活、智慧的決策引擎,將不同的方法與模型,不同的動態、靜態數據結合,實現智慧切換,為自身運營審批結果帶來優化的效果。同時,不應該忽視“人工”在風險管理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眾多科技公司採用人工智能演算法和模型,將其應用到反欺詐、信用風控、催收等場景。曹強認為,風控的根本意義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而數據的使用涉及到客戶的諸多信息,有強相關的變數,也有弱相關的變數。如何正確合法合規地使用數據,亟待進一步明確。他建議,一方面可以從監管法律層面加以推進,建立規範性的體制;另一方面從行業自律層面推動,從業機構須通過合法手段收集、管理客戶信息,嚴格企業自律。
數據驅動著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發展。世界銀行集團國際金融公司高級金融部門專家黃琳表示,在徵信領域,對數據的控制是非常嚴格的,需要對數據品質與合規風險加以重視。
從互聯網技術到智慧技術,從大數據風控到智慧風控,利用數據採集加強自身風控服務已成為金融機構的一大發展趨勢。在大數據時代,利用開放的大數據進行風險管理是金融機構的必由之路。不過,在不少專家看來,大數據風控尚未完全成熟,仍在發展與演變的過程中。隨著政策的收緊,未來對個人數據以及金融消費者的保護將會更加嚴格。這兩點也是影響平臺可持續發展的兩個要素。
可以看到,由於國家政策的鼓勵,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金融機構積極向下延伸服務觸角,擴大金融服務覆蓋人群。不過,宋巍也直言,互聯網消費金融在中國面臨來自兩方面的挑戰,一是流量成本較高,二是由於官方和社會徵信系統的不完善,數據孤島尚未打通。
“數據是決策的基礎,沒有數據風控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蘇寧消費金融風險管理部總經理秦晴表示。
眾所週知,傳統的風控中,對用戶信用的審核主要依靠央行的徵信記錄以及風控人員的盡職調查,而大數據風控則充分利用海量的信用信息、行為信息、社交信息等數據,提煉用戶特徵,與數字技術緊密結合,建立信用風險評估模型,探索出一條風險控制的新途徑。秦晴也強調,大數據風控與傳統風控以及大數據徵信與傳統徵信須有機結合,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輔助與補充,有助於更好的開展業務。
合規是金融服務的“生命線”。談及如何進行信息保護,淩更生認為,除在法規層面與行業自律層面全面推進用戶信息保護外,還要回到用戶體驗層面,加強對於信息洩露的重視程度。(記者 李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