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行業半數平臺退出
在互聯網金融行業整治的大背景下,眾籌行業也在經歷洗牌期。1月17日,盈燦諮詢發佈的《2017年中國眾籌行業年報》顯示,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國正常運營眾籌平臺共有209家,與2016年底的427家相比,跌幅達51.05%。
對於去年眾籌平臺大面積出現問題,盈燦諮詢報告分析稱,一方面為平臺規模小,資源上無法與巨頭平臺競爭,且又未及時調整細分方向,致經營難以為繼;另一方面,由於眾籌行業投資環境缺乏法律規範、監管政策不明確、業務運作不規範等,盲目追求速度和規模的同時,就會陷入非理性發展的漩渦。在監管趨嚴、規範發展的金融監管大背景下,非良性發展的眾籌平臺逐步退出市場,行業進入規範期。
2017年全年全國眾籌行業雖然新增113家眾籌平臺,但問題及轉型平臺數量高達331家,其中有270家眾籌平臺倒閉,目前主動停業及轉型平臺居多,轉型方向主要為眾創空間、孵化器和互聯網服務商等。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12月底,在各類型正常運營的眾籌平台中,獎勵眾籌平臺最多,達95家;其次為非公開股權融資平臺,達71家;混合眾籌平臺(含兩種眾籌類型及以上)為34家;公益眾籌平臺僅有9家。
近一年來,在獎勵眾籌方面,中小平臺由於缺乏創新力,盈利愈發睏難,加之汽車類等眾籌平臺亂象迭出,投資人敏感度上升,市場洗牌加劇。盈燦諮詢行業研究員陳摯表示,作為一個新生的事物,政府的監管和相關政策未能觸及到汽車眾籌市場中,行業門檻低,行騙成本非常低廉。有些平臺可能單純只是為了騙錢,而沒有實質性的項目,故意宣傳高收益吸引投資人。
對於眾籌行業2018年的發展,報告稱,隨著未來眾籌模式和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特別是細分領域方面,未來可能會吸引更多資本進入。不過,在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看來,整體來看,眾籌行業在行業環境和業務模式上均面臨瓶頸,短時間內還難以擺脫髮展趨緩的命運。(記者 劉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