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仲介角色動態升級與險企從合作走向競爭

2018-01-22 09:19:41|來源:證券時報|編輯:許煬

  在互聯網保險銷售平臺某保上,消費者買了一款定期壽險,這款産品係某保和保險公司一起合作推出,那麼,該産品到底隸屬某保還是保險公司?

  保險産品所屬逐漸模糊的例子,並不鮮見。如今,保險公司和保險仲介機構的關係,不再是簡單的傳統保險産業鏈中的一個生産産品、一個銷售産品。二者之間動態發展成了競爭與合作的關係。

  保險仲介機構不甘做“居間”者

  “當眾多保險公司直接對接單一消費者時,消費者是痛苦的。”大童保險銷售服務公司董事長、CEO蔣銘在多個場合提起最近遭遇的一個客戶投訴時感慨道。

  客戶在大童買了一個包含5家産壽險公司産品的“套餐”,之後陸續接到每家保險公司的回訪電話,其中某壽險公司的問題之一是“是否得到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客戶不了解這個概念,回答了“不知道”,該回答導致他在這家公司投保未成功,而其他4家的保單成功簽下來。這讓大童此前給客戶制定的這份保障計劃面臨尷尬。

  蔣銘認為,客戶面對每家保險公司時的服務體驗是被撕裂的,今天的保險仲介需要做客戶服務體驗的彌合者、整合者。由此,他認為,保險仲介的角色要有所變化,要從“居間型”仲介升級為“專業型”仲介,實現從傳統保險仲介到新型保險仲介的轉變。傳統的居間型仲介,處於客戶和保險公司之間,掙的是信息不對稱的錢;而新型的專業型仲介要讓交易更便捷、要做好諮詢服務、要有人員培養體系建設、要有售後服務體系的搭建、要有核心數據系統的建設,這對資金、人才、戰略以及耐性的門檻要求都比較高。

  創新型保險仲介的這一概念,在1月20日舉行的2018年保險仲介高峰論壇暨于家堡論壇上,被更多人提及。具體的創新動作,在實際中大體可分為兩類。

  其中之一是在擴展服務領域。保險仲介機構包括銷售環節的代理、經紀機構,還包括售後環節的公估機構。以銷售環節為例,保險仲介處於市場一線,更貼近消費需求,近年出現提出保險産品保障需求、條款,向保險公司尋求定價等行為。比如慧擇網、中民保險網、大特保、小雨傘、唐僧保、新一站等一眾互聯網保險銷售平臺,越來越多地開啟了與保險公司聯合推出定制化保險産品的步伐。

  另一類則是在積極運用科技創新。比如開發為保險行銷員服務的網絡平臺、智慧保險軟體等,有觀點認為,保險仲介在科技運用上比保險公司的活躍度還更高。

  傳統險企面臨挑戰

  對於保險仲介而言的創新,在保險公司看來,感受可能並不同。

  舉個例子來説,保險仲介自己定制保險産品,參與到保險産品的研發過程,就是對保險公司的一種“逆襲”。比如互聯網平臺通過擁有大量流量、用戶數據,截留了保險需求,通過模型訓練替代保險公司的精算,自己開發産品、自己提供服務。此時,保險公司就只是一個風險資本的提供者,甚至僅是“出單者”,定價功能逐漸喪失,漸漸遠離了消費者。“我們門口站滿了敲門的人,這一點非常明顯地發生了。”一位資深保險業人士分析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借用熊彼特的理論表示,市場的合作具有動態性特徵,保險公司和仲介之間也一定有動態性合作的特徵。如此看,保險仲介機構與保險公司之間的合作,也從上下游的合作關係,動態發展成為競爭與合作關係。

  多位保險公司以及仲介人士認為,這種關係的産生,一定程度上源自市場容量和彈性遠未達到上限。比如,多家壽險公司分別聯合在線平臺推出定期壽險後,銷量均遠超預期,這體現出當今的保險市場當中有很多細分領域、細分客群,不同的第三方在線平臺向市場提供了這些細分內容,與之合作,保險公司也可以獲益於“長尾效應”。

  “互聯網在線平臺(OTA)比我們擁有更多資源,不能小看新消費、新金融,一些OTA公司一年幾百億的規模,也讓保險公司趨之若鶩,設計了新産品。”人保金服總經理谷偉日前在一個論壇上説道。

  總體上來説,在互聯網時代,作為第三方平臺的保險仲介機構與保險公司既合作又競爭。而傳統險企,特別是中小險企,進行商業模式的重建是大勢所趨,這一工作既是戰略,也是戰術。(證券時報記者 劉敬元)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