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科技創想峰會在京舉行
近日,由中央財經大學聯合零壹財經主辦的“中國金融科技創想峰會暨中國金融科技創新發展指數發佈會”在京舉行。會上,參會嘉賓針對科技在金融産業中的運用發表了演講。其中,區塊鏈、精算、人工智能等在保險業發展中起到創新作用的金融科技成為討論焦點。
近年來,我國科技水準不斷提升,保險與科技的融合形成日益加深趨勢。日前,由中保協推出的微信公眾號“中國保險萬事通”上線。該公眾號致力於打造一個貫穿保險全鏈條的公益性服務平臺。其功能包括全口徑查詢、權威資訊、保險需求診斷以及保險理賠網點指引等,對消費者需求和疑問進行全方位解答。據悉,該公眾號由中保協牽頭帶動全國超過160家保險公司參與,既體現了行業自律精神,又解決了客戶信息分散、無處諮詢等難題。數據顯示,通過微信移動平臺,日均可以實現有效連結超過9億用戶。而近幾年保險行業的一系列變革,包括眾安在線等互聯網保險公司的成立,各大傳統險企官網、官方APP的運營以及險企入駐各電商等第三方互聯網平臺,均表現出保險公司力爭轉型、打造“互聯網+”發展模式的堅定決心,更是將目標群體鎖定在了中青年一代的身上。
艾瑞諮詢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保險用戶年齡段近兩年有著明顯的變化。與2017年相比,2018年,19歲至35歲的中青年投保人數整體提升8.3個百分點,已成為最重要的投保人群之一。這與中青年一代對於互聯網及高科技産品的依賴度較高有很大關係。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佈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6月,在總體網民結構中,年齡在20歲至29歲的網民佔比最高,達27.0%;30歲至39歲網民佔比為24.7%。同時,我國網民規模開始向高收入群體擴散,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群體佔比較2017年末增長4.5個百分點。這些資質較好、對於高科技産品接受度較高的年輕人成為保險公司爭奪的目標群體。
近些年,保險公司目標群體獲取信息的渠道對比以前有著顯著增加,不僅有保險公司自己開發的網站、專業財經網站或綜合門戶網站開闢的保險頻道,還有獨立的保險網(第三方網站)以及博客行銷、社群APP行銷等銷售方式。其中,社交APP所設計的標簽、評論、關鍵詞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更好地對用戶進行分類。在針對特定用戶的廣告投放上實現定向處理,將用戶更感興趣的産品或文章推向首頁,以期實現消費轉換。以博客行銷為例,美國某調研機構調查顯示,當博客內容對用戶産生吸引,擁有一定受眾時,博客就能成為相關用戶聚集和交流的場所。險企可針對目標客戶設置在線問卷,或者與讀者進行交流,這項便利化舉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調查研究的費用。同時,如果在線下購買保險産品,想要“貨比三家”需要耗費一定精力和時間,但通過互聯網渠道進行購買,不僅能夠快速比價,更可以時時關注優惠措施,獲取性價比更高的選擇。
受眾渠道的開闢、互聯網的加持,之所以能為保險行業構建一個更為廣闊的舞臺,原因在於保險是一種較為複雜的無形産品,它為客戶提供的是服務型商品,險企為客戶提供從承保到理賠的全過程。因此,網絡發展、人工智能興起對保險行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與此同時,業內專家提醒,中青年群體熱衷於互聯網保險消費,在享受高性價比的同時也應高度關注其風險。
互聯網的普及有效降低了信息溝通成本,使得保險服務更加便捷,但是也催生出諸多新風險。在魚龍混雜的互聯網信息中,不少中青年用戶仍然缺乏一定的鑒別能力,網絡詐騙以及個人信息洩露成為網民遭遇安全漏洞最多的事件。如何鑒別有效信息、防止被騙成為網民在線購買保險的第一關注點。專家認為,最為可行的方法是認準官方渠道。各大傳統保險公司設立的官網、新興互聯網保險企業搭建的網絡運營平臺通常可以購買較為簡單的産品。與此同時,在購買前要核實公司的資質,確認其有資格售賣保險産品且運營狀況良好。
在“互聯網+保險”模式還未興起前,信息不對稱始終是險企與客戶間存在隔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互聯網+”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這種矛盾,保險的條款均會清晰地列在網站上,用戶完全有條件在投保前知曉每一項條款的具體要求和細則,並利用在線客服答疑解惑。
中青年用戶大多喜歡高效、便捷的服務,追求高性價比的産品。因此,在購買保險産品時,“互聯網+保險”成為該類群體的首選。消費者在識別及篩選有效信息時,應注意擦亮眼睛、防範風險,真正成為“互聯網+”的受益者。(見習記者 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