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轉背後的引資魄力與理性發展
近日,貝克·麥堅時(Baker&McKenzie)律師事務所及榮鼎諮詢(Rhodium Group)發佈報告顯示,今年前5個月,外資在華並購金額達90億美元,10年來首次超過同期中國企業海外並購金額。這其中,歐美跨國公司是主要推動力。同時也體現了中企海外並購更趨理性及其一些國家提高投資審查門檻帶來的負面效應。
外資蜂擁駁斥“外資撤離”論
今年前5個月,百事可樂以7億美元收購了中國零食品牌百草味;大眾汽車以11億美元的價格獲得其與安徽江淮汽車集團合資企業的控股權;大眾汽車以12億美元收購了中國電池製造商國軒高科26%的股份;摩根大通以約10億美元的價格全資控股其在中國的公募基金合資企業。
數據和事實對近段時間以來“外資撤離”“對華脫鉤”的説法進行了強有力的駁斥。同時,值得留意的是,外資在華並購早在2018年就出現了上升勢頭,2019年全年外資在華並購金額達350億美元,為近10年高點。
今年以來,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跨國投資造成一定影響,國際引資競爭激烈是不爭事實。但中國在較短時間內取得了抗疫成效,高效地推進復工復産,讓不少外資企業對中國經濟穩定投出充滿信心的贊同票。
與此同時,中國今年上半年實施、出臺的政策更是讓不少外資企業感受到了中國更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承諾不變。
1月1日,《外商投資法》和《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的實施,在法律法規層面正式確立了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明確規定國家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促進外商投資,平等對待內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商務部3個月內密集出臺近10個重要通知,完善和提升穩外資相關政策措施;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發佈《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0年版)》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0年版)》。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條目從2019年的40條縮減到了33條,自貿試驗區清單條目則從37條縮減到了30條,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再壓減17.5%,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使得中國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不斷增強。
十年首次出現反轉,這既是中國推動更高水準對外開放的見證,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日趨理性的體現。
理性海外並購彰顯高品質發展
在經歷2016年海外並購火爆、2017年政策監管、2018年中企海外並購回歸理性、2019年延續理性態勢之後,中企海外並購在2020年更趨理性且合理。
近年來,中國主動加強監管,限制了企業房地産、娛樂項目等方面的海外非理性並購。同時,企業加強了對高科技企業,特別是高附加值的行業、高端産業的並購數量,這既保證了中國企業優質資産,尤其是海外優質資産配置的增長,也保證了中國企業為全球經濟高品質、理性發展增添了動力。
中企海外並購數量的下降,除了自身日趨理性外,也受到了一些國家對外商直接投資採取限制措施的影響。
西班牙對非歐洲外商直接投資設定了10%的審查門檻,併發布了保護公共安全、秩序和健康的準則。意大利臨時擴大了投資審查制度適用範圍。德國將外商投資審查制度適用範圍擴大到醫療保健行業。瑞典、新西蘭和波蘭均宣佈了投資審查立法計劃。
上述報告顯示,今年到目前為止,中國公司的海外並購交易總金額與海航集團在2016年收購希爾頓全球控股有限公司25%的股份(65億美元)的單筆交易額大致相同。中國企業在亞洲的並購交易額下降了65%,在歐洲交易額下降了93%至14億美元,而在北美的並購交易額則從60億美元下降至7億美元,降幅近89%。(國際商報記者 晏瀾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