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堅守扶貧夢 滿懷為民情——記長嶺縣海青鄉尹家爐村駐村第一書記張作軍
吉林日報8月3日訊(記者 李抑嬙 實習生 李佳):有人問他:“剛剛結束部隊15年的生活,家人團聚還不到兩年,孩子剛上初中,正是關鍵時候,你為什麼還要堅持去駐村呢?”他回答:“我生在農村,那裏就是我的根。我對農民有著特殊的感情,能夠有機會去幫助他們,是我多年的心願。”2015年6月,松原市科學技術局副調研員張作軍被選派到長嶺縣海青鄉尹家爐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駐村後,張作軍始終牢記第一書記“建強基層組織、推動精準幫扶、為民辦事服務、提升治理水準”的職責,迅速開啟工作模式。任職第二天就帶領黨支部一班人到附近村屯學習先進經驗,組織村幹部和黨員群眾代表對照先進找差距、查不足。他深入到黨員、幹部、群眾代表和貧困戶家中,徵求意見建議,與幹部群眾共同尋找脫貧致富的路徑。
“過去地裏沒有井,遇到乾旱澆不上水,加之路況差,西瓜熟了拉不出去,爛在地裏,農民承受了鉅額的經濟損失,有的直接致貧。”張作軍始終把群眾期盼作為工作的動力,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需,解群眾所困。在他的積極協調下,村裏的主路全通了,兩個屯實現了路面硬化,出行難問題得到有效改善;先後爭取抗旱井201眼,實現了1490公頃土地抗旱井全覆蓋。
他還積極協調建設了省級示範田7公頃,完成井電噴灌全配套;協調打深水井5眼,5個屯吃上了自來水;共完成危房改造35戶,貧困人口安全住房全部得到保障;協調修建文化廣場1個,配套健身器材,村民娛樂健身有了場所……基礎設施的改善為村民帶來了諸多方便和實惠,增強了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指數,讓群眾切實感受到了好政策帶來的大變化。
為響應省市縣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號召,他組織帶領全村幹部群眾開展“百日會戰”,在投入小、人力少、臟亂差的情況下,全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取得實質性突破,臟亂差現象徹底改善。尹家爐村被松原市委、市政府評為人居環境整治“示範村”,被長嶺縣委、縣政府評為人居環境整治“先進單位”。
聚焦發展抓産業,為了讓村級集體經濟實現持續增收,張作軍針對村級集體經濟缺乏“造血功能”的實際,爭取了扶貧大棚項目。建大棚15棟,栽大櫻桃樹391棵,實現當年栽種當年結果,進入豐果期後,每年可為村集體創收8萬元以上。同時,成立了惠民機械化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中車長春軌道客車有限公司幫扶資金注入到惠民機械化農民專業合作社,購買大型農機具,村集體按照70%從合作社收益中分紅,每年可為村集體創收8萬元以上。通過爭取扶貧項目,實現了産業帶動分紅,村級集體經濟和貧困戶實現了增收。
4年來,張作軍始終堅持情係群眾疾苦,為百姓排憂解難。貧困戶遲紅伍的兒子患有重度精神疾病,見誰打誰,給村裏帶來了嚴重的安全隱患。張作軍得知這一情況後,一邊安撫其父母,一邊幫助對方聯繫醫院為其提供免費治療。
風裏來,雨裏去,張作軍始終堅守在扶貧一線,讓一個出行難、澆地難、增收難,“無資産、無資金、無資源”的貧困村實現了基礎設施配套、人居環境改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村民增收致富,貧困村和貧困戶如期實現脫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