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肩負起這份沉甸甸的責任——記雙遼市雙山鎮多稼村駐村第一書記盧立新
吉林日報8月4日訊(記者 李抑嬙 實習生 李佳):他説,扶貧沒有豪言壯語,要讓百姓充分享受到國家的惠民政策;他説,扶貧就是要有高度的為民情懷和責任感,讓百姓少跑路,駐村幹部多跑腿;他説,扶貧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要讓百姓擺脫貧困,過上富裕生活……
2015年6月,他被組織部門選派到雙遼市雙山鎮多稼村擔任第一書記。他就是雙遼市旅遊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盧立新。
“我要讓這片貧困的土地煥發出生機,讓家家戶戶過上富裕的生活。”當盧立新踏上多稼村的土地時,內心百感交集。出生在農民家庭,他從小就體驗到了農民的辛苦,如今帶著沉甸甸的責任,又回到了熟悉的土地、村莊,看著貧窮落後的村容村貌,男兒的豪情立刻被點燃。他暗下決心,一定要使多稼村脫貧致富奔小康。
到任之初,很多村民都認為幹部下基層就是為了“鍍金”,到農村工作也只是走走過場,普遍對他的到來不以為然。然而這並沒有影響盧立新為多稼村謀發展的熱情。他説:“一些群眾表現出的冷漠,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他們想要加快發展的強烈願望。”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盧立新挨家挨戶做調查、摸情況,把每戶貧困戶的實際困難、需要解決的問題都認真記錄下來。為了便於貧困戶與自己聯繫,他還設計印製了《雙山鎮多稼村便民聯繫卡》,把自己的姓名、職務、聯繫方式等信息寫到卡片上,在走訪過程中發到村民手裏。
不到一週時間,盧立新就走遍了全村的34戶貧困戶。不僅如此,為了更快地熟悉村情,他又用了一週時間走訪村幹部、黨員、養殖大戶、致富能手,了解村裏的情況,利用休息時間到田間地頭、村頭巷尾,通過和村民聊天收集各種信息。
慢慢地,盧立新與村民們熟絡起來,並結下了深厚的感情。村裏的百姓都説:“盧書記把這個村當自己的家,把我們村民看成自家人,沒架子、能吃苦,是替百姓辦實事的好幹部。”
盧立新深知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對脫貧攻堅的重要性。他決定把多稼村的黨員都調動起來,充分發揮模範帶頭作用,逐步激發人民群眾的創新活力。但是多稼村黨建工作的現實情況卻給他澆了一盆冷水。黨員隊伍結構不合理,20名黨員中60歲以上的人佔了一半,這些老黨員整天和土地打交道,村裏基本沒開展過組織活動。
面對這種情況,盧立新積極出謀劃策,從制度入手規範工作流程,完善村“兩委”議事規則、決策程式。他把發展對象重點放在種養殖能手、致富帶頭人、返鄉農民工身上,先後發展了3名黨員,培養了6名積極分子。通過開展上黨課、集中學習、知識競賽等活動,增強了村黨組織的工作活力。
盧立新當初來到多稼村時,村裏連一條像樣的水泥路都沒有,環境衛生更是臟亂差。為了徹底改善村裏的基礎設施建設,整治村容村貌,他協調相關單位為村裏修建了13公里的水泥路和4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又帶著村幹部和群眾在主要道路兩側栽植景觀樹、李子樹和觀賞花卉,修築並清理了路邊溝。
“村裏的環境越來越好了,基礎設施更完善了,道路也越來越平坦寬闊,路都通到我們家門口了。”村民談起村裏翻天覆地的變化,臉上滿是掩不住的喜悅之情。
面對多稼村脫貧攻堅實際,盧立新想方設法為村民謀劃致富路徑。他一直把脫貧項目作為主攻方向,根據當地農民育肥羊養殖經驗豐富的特點,重點扶持發展養羊業,鼓勵村民建立並加入養殖合作社,現在每年都有4萬元養羊分紅款發放給貧困戶。與此同時,他還堅持推進和完善項目,協調相關部門出資27.5萬元建起扶貧車間,發展服裝加工項目。目前,已吸納53人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5人,每人每月增收2000余元,村集體每年增收兩萬元。
4年的駐村生活,盧立新的心裏始終裝著黨委和政府的囑託,裝著貧困戶的疾苦,也裝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