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保險交易所在滬揭牌 保險資産有了官方交易平臺
歷經六年,首家保險交易平臺終於修成正果。在昨日召開的2016陸家嘴論壇上,保監會舉行了上海保險交易所揭牌儀式,未來萬億元保險資産將獲得新的交易場所。
上海保險交易所首期註冊資本22.35億元,由91家發起人設立,包括保險機構、專業協會組織和非保險股東等。原保監會資金運用監管部主任曾于瑾被選為保交所首任董事長。
保交所的功能定位是為保險業有關産品提供發行登記、交易流通和信息等服務;為産壽險、航運險以及保險公司之間、保險公司與再保險公司之間的重大再保險項目提供保險交易場地與設施。
據了解,在國外保險交易所模式早已形成,例如,英國勞合社採取會員制的交易模式,而國內在這方面一直是空白。而隨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三大保險市場,活躍保險資産交易顯得較為重要。
事實上,上海保交所的建立已醞釀數年。2010年5月,通過在上海建立保交所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思路即被提出;2012年1月,國家發改委和上海市政府聯合發佈《上海“十二五”時期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規劃》,提出籌建上海保交所等目標;2015年上半年,保交所募集資金和遴選股東工作正式啟動;2015年末,上海保交所設立申請終獲國務院同意。與勞合社所不同的是,上海保交所採取的是公司制經營模式。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出席揭牌儀式時表示,保交所將重點搭建國際再保險、國際航運保險、大宗保險項目招投標、特種風險分散的“3+1”業務平臺,積極探索更為豐富的交易內容。
一位參與籌建上海保交所的股東方人士解釋,保交所給保單持有者提供保單交易、保險公司分保、再保業務以及保險資管産品交易管理的平臺,除上述三方面非公開轉讓的渠道之外,在保交所公開、公平、公正的方式下市場效率更高,保險的定價也更為客觀。
對於上海保交所成立的意義,曾于瑾分析,助力盤活存量,保險在經營過程當中形成了大量的資産,有些資産期限比較長,收益率雖然很穩定,但是流動性比較差。同時,保交所把各個會員聯結在一起,效率肯定會顯著高於市場分散的交易模式。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前4個月,保險業總資産138001.1億元,較年初增長11.65%;資金運用餘額119714.49億元,較年初增長7.08%。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實施的保險業償二代監管標準也將為上海保交所提供量化指標。曾于瑾在2016陸家嘴論壇上指出,償二代強調定量資本要求、定性監管要求和市場約束機制“三支柱”,更加體現了監管的風險導向。首先是交易的數據積累,有利於監管部門用更多的角度去觀測風險變數運行的規律和情況。第二,償二代的框架有利促進産品交易信息的公開披露。此外,通過交易市場的供給,償二代標準有利於增加市場的流動性,加強保險資産的標準化程度。
不過,在國內保險交易所曾是一個新事物,如何打造公平高效的保險資産交易平臺備受關注。陳文輝表示,要堅持以服務民生為重點,以社會公眾的多元化保險服務需求為出發點,進一步增強保險服務的覆蓋率及可得性和滿意度;保交所在工作業務開展模式的拓展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複製,即要利用平臺優勢積極與各方交流探討,積極借鑒業內外多方成熟經驗;需要高度重視風險防範,堅持業務發展與風險防範並重。此前,美國成立巨災風險交易所,引入類似證交所的交易模式,即公開掛牌,不過運行七年就因風險控制不嚴而被迫關閉。(記者 陳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