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徵信對手“硬傷”銀行攪局消費金融市場

2016-07-04 09:15:53|來源:證券時報|編輯:許煬

  相伴而生的消費金融與個人徵信兩大市場,正在迎來真正厲害的玩家。

  招行、浦發、廣發等銀行,近期陸續推出基於自身銀行賬戶的信用分産品。這些銀行信用分,大多是根據客戶的身份特徵、用卡行為、還款行為及在該行的其他金融産品對客戶進行信用綜合評分而來。銀行根據客戶分值劃分相應的信用等級,等級越高,銀行就會回饋該客戶包括餐飲、娛樂、旅遊等場景在內的更多的用卡優惠。

  也就是説,銀行正在信用卡這一成熟的産品領域,挖掘其衍生的信用價值,進一步掘金消費金融。對此,走在前列的部分消費金融企業,已經開始覺察到其中的巨大風險——它們“難以收集有效徵信數據”的硬傷,正逐漸被強大的對手抓住,並加以放大。

  “馬上消費金融”是重慶地區一家消費金融試點企業,獲批開業剛滿一年。其首席數據官劉志軍曾説,中國的商業銀行如果集體將信用卡業務與渠道下沉,消費金融公司將沒有太大的存活空間和市場優勢。原因是,銀行體系累積的個人徵信數據與其金融行為(尤其是借貸)相關度最高,最能反映個人信用與還款能力;而現在幾家拿到牌照的消費金融公司,還需要從割裂並且有限的幾大數據場景中,運用自身的技術能力,在獲得受眾授權的前提下,慢慢累積徵信數據。

  就馬上消費金融公司而言,早先輿論普遍認為,這家公司將會“贏在起跑線”上。因為背靠陽光保險、重慶銀行、重慶百貨幾大股東,相當於坐擁保險係、銀行係和零售百貨巨頭的用戶數據。但是,事實並不如此。劉志軍告訴證券時報記者,目前公司的主要數據來源,還是央行、公安部、重慶社保、運營商和一些互聯網平臺。這幾類數據庫並不能完全自動接入系統,而是只有在客戶申請了相關産品,並且充分授權以後才可以查詢,查詢以後才可以提煉相關有效數據到自身徵信數據庫中。

  以大股東重慶百貨的數據庫為例,重慶百貨有1000多萬會員數據,看似龐大,但如果將身份不清晰的數據剔除,有效的徵信數據其實非常有限。

  劉志軍的話,道出了目前我國徵信市場的一個困局:有效數據的採集場景(央行、公安、政府職能部門、運營商、電商平臺等)是互相割裂的。而央行自去年1月份就已下發通知,框定芝麻信用、騰訊徵信、前海徵信、鵬元徵信、中誠信徵信、拉卡拉信用等8家機構入圍首批個人徵信牌照名單,但多輪驗收之後,牌照至今仍遲遲未下發。最新的進展是,日前央行徵信管理局下發了《徵信業務管理辦法(草稿)》,其中又重點強調了徵信機構在信息採集時,需要經過信息主體授權。

  監管和業界看得很清楚,脫胎于互聯網背景的第三方徵信們,評分體系多數還是基於母公司的主營業務生態圈,比如芝麻信用多用的是阿裏平臺的電商數據,騰訊徵信多用的是基於騰訊社交生態圈的“社交數據”,而最為重要的“金融數據”,這些新兵其實都得想辦法從其他渠道補充。(記者 劉筱攸)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