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準市場爆發前夜的 消費金融公司

2016-11-21 16:57:01|來源:證券時報|編輯:許煬

  消費金融行業今年驟然熱鬧起來。

  首先,銀行作為主發起人的持牌軍在加速入場。2014年以來,已有13家消費金融公司獲准籌建,其中銀行作為主出資人的佔9席。銀行的坐鎮,通常是搭檔商貿類實體企業,比如連鎖百貨等。銀行傾向於輸出産品研發、利率定價、風控管理、負債端資金獲取等優勢;而商貿實體企業則更多提供的是行銷渠道與應用場景。

  其次,另外相當一部分無緣(或者説難以獲得)牌照、主營背景各異的平臺,包括電商、互聯網、網貸、第三方支付等,則從産品層面突圍,在自身消費場景內嵌入賒銷、小額信貸等服務跑馬圈地。平臺的通行做法是根據客戶流水和在自身體系消費的情況,以自有資金或引入機構資金放貸。從今年開始,從上游積累了足夠多的此類信息的平臺開始以“進軍消費金融”之名發放信貸,並不是一件新鮮的事情。

  可以説消費金融由“藍”轉“紅”,只經過了非常短暫的過渡期。招聯消費金融幾乎是踩準了市場爆發的前夜,率先於2014年8月末獲批籌建,次年3月獲批開業。艾瑞諮詢發佈的《2016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招聯金融開業的2015年,中國消費信貸規模達到19萬億元,同比增長23.3%。

  招聯消費金融之前,市場上從沒有想過零售銀行之王與運營商的結合將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事實上當時兩大股東面臨的市場環境也甚是微妙:招行零售貸款總額突破萬億、佔貸款(及墊款)總額近一半,最重要的是,招行較早嗅到純線上授信的市場機會,推出了“閃電貸”快速線上貸款類産品(實行白名單制);而另外一個股東聯通涉足金融領域的前景還很不清晰,包括自身在內的運營商多數是受餘額寶啟發,以旗下支付公司為載體,聯合金融機構推出通信理財産品,實質是利用用戶優勢做淺層的渠道代銷,並沒有觸及金融內核。

  所以一個難以否認的事實是,儘管看起來招聯消費金融擁有無比強悍的先天基因,但包括客群、産品、資源、流量在內的一切母體優勢,導入到這個新生的載體並不容易。

  再回頭看當時的市場環境:捷信、北銀、中銀、錦程四家第一批持牌機構皆以“地推”的純線下模式牢牢盤踞了一定的市場份額,數以萬計的線下貸款服務點、龐雜的地面推廣團隊,對於一個從互聯網金融語境下發展起來的初創公司,選擇純線下模式並不是一個最優選擇。基於對自身資源稟賦和市場風向的清晰梳理,招聯消費金融決定在當時沒有一家純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成立的情況下,第一個吃螃蟹。

  這樣的路徑,被側面驗證是有效的:2007年就進入中國的老牌消費金融捷信,截至今年6月末活躍用戶達到730萬,線下貸款服務點突破10萬個。而開業僅一年半的招聯金融,註冊用戶接近兩千萬,放款客戶600萬。這也是説為什麼現在所有的消費金融公司都在大力進行線上化的轉型:比如均開通線上申請、接入芝麻徵信等互聯網徵信等。(劉筱攸)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