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助力解決民企融資難題
風控人員將採集到的企業和企業主基礎資料、經營地影像資料、數據授權書、現場調研信息等數據通過智慧工具同步到雲端,後臺的決策系統實時對數據進行處理,信貸系統進行授信,核心繫統完成放款。這是百融金服利用其技術幫助金融機構進行風控決策的一個案例。
“場景+大數據”對小微企業進行信用、風險評估,從而為信貸提供支持,在現階段被認為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一種模式。包括百融金服CEO張韶峰在內的多位業內人士均表示,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金融科技的發展應用,提高了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覆蓋面和可獲得性,使金融服務的效率提升,成本降低。
科技破局民企融資難題
上述案例的融資方是佛山市順德區駿恩包裝製品有限公司,公司主營吹塑製品。這家公司遇到的困難是下游應收賬款回款時間較長,企業短期經營資金緊缺。在科技手段的加持下,該企業成功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30萬元。
據《金融時報》記者了解,這筆貸款批貸時使用的是百融的審批系統,僅用時半個小時,加上金融機構風控實地盡調時間在半天左右。
在實踐中,大數據等技術手段輔助運用,正加速推動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2月1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再次強調,有效提高民營企業融資的可獲得性。業內人士認為,科技在其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現實中,由於缺少徵信信息、抵質押物不足、財務報表不規範、不良率高等因素,制約著小微企業從傳統金融機構獲得融資。以徵信來看,目前我國的基礎信用數據庫大概覆蓋了4億人,大部分普惠金融人群的信用記錄未被基礎信用數據庫覆蓋。”張韶峰説,“此外,普惠金融産品授信額度很小,利率還需控制在合理範圍內。只有靠科技才有可能同時觸達到這麼大人群,同時細分每一個不同人群的價格。”
雲南信託在調研和實踐中也發現,在具體運用場景中,通過大數據模式開展普惠金融業務,一方面可以使客戶的信息更加便於量化以及評估;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場景服務進行批量獲客,降低獲客成本。例如,有信託公司以不動産抵押的方式與金融科技機構進行合作,通過房抵貸方式為小微企業做融資業務。雲南信託通過為個人和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所積累的業務經驗和數據,覆蓋餐飲、農業、3C分期等超過15個以上場景來開展小微企業融資業務。
金融科技公司助力服務小企業
《意見》強調,要“強化融資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著力破解民營企業信息不對稱、信用不充分等問題”。《意見》還提出要“提高貸款需求響應速度和審批時效。商業銀行要積極運用金融科技支持風險評估與信貸決策,提高授信審批效率。”
業內人士認為,金融機構的核心需求,是在一定的風險承受限度之內,盡可能地提高核批率。僅靠金融機構內部數據量和研發資源,很難與靈活多變的市場需求同步,傳統的信貸核批效率已經難以滿足當下的金融審批需求。
在張韶峰看來,金融服務民營企業,表面上是拼業務、拼客戶,其實本質是在拼風控。而在這方面,金融科技和金融科技公司具有先天優勢。
優勢之一即為多年積累的和可抓取的海量數據。“大數據很‘忠誠’,它真實記錄著個體的每個足跡。一個企業的中標信息、招聘信息、交易行為、法院公告等多個緯度都可以用來考察這個企業是否可靠。而企業家的手機號使用時長、書籍購買頻率、是否喜歡打遊戲、經常性活動場所以及金融機構地址是否匹配等要素,均被用來評估企業主個人的信用程度。”張韶峰舉例説,“通過深度學習模型,我們可以從數十萬個緯度評價一個金融需求方,相較傳統方法,整體效率提升60%以上。”
據其介紹,目前,百融金服每天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協助金融機構處理數百萬筆的貸款申請。
金融科技助力融資由普到惠
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技術力量,可以提升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成本可負擔性以及供需可匹配性。而且經過多年實踐,也産生了很多可供複製的模式。以信託為例,目前可以通過供應鏈金融、“場景+大數據”模式等方式為小微企業提供投融資支持。
但當問到融資成本能夠具體降低多少時,似乎並沒有準確的量化。對於民營企業來説,在關注金融的可獲得性之餘,更希望能夠由普到惠。
張韶峰認為,普惠金融中普是絕對的,惠是相對的,惠要根據個人資信狀況,包括誠信程度、道德水準、盈利狀況等相對定價,企業、個人利率應該是不同。因此,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使各類金融需求者都能享受到合適的金融服務是實現普惠金融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