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互助或成老百姓第三份基礎保障 預計2022年參與人數近5億
國際在線消息:大眾對健康保障的巨大需求,正在推動網絡互助行業快速發展。12月26日,艾媒諮詢發佈的《2019中國網絡互助發展專題研究報告》顯示,網絡互助低參與門檻、低成本的特點,推動其逐漸成為老百姓在社保醫保之外的第三份基礎保障,未來三年增長空間巨大。目前國內網絡互助參與用戶超2億,預計到2022年參與用戶規模將達到4.85億。
2011年國內首家網絡互助平臺誕生。此後,網絡互助行業經歷了興起、粗放發展、大量倒閉的調整期。2018年支付寶上的大病互助計劃相互寶問世,以“免費加入、後分攤費用”的模式,一方面降低了互助保障的門檻,一方面避免了資金池的問題。
隨著相互寶用戶規模不斷擴大,網絡互助行業也被重新帶熱,吸引更多互聯網企業入場。艾媒諮詢的報告顯示,京東、滴滴、蘇寧、奇虎360、美團等平臺,在2019年先後推出各自的網絡互助産品。目前,國內網絡互助行業的用戶規模超過了2億,其中相互寶的成員數就超過了1億。
2022年網絡互助用戶規模圖解
艾媒諮詢的調查顯示,網絡互助産品顯著提高了低收入和下沉城市人群的健康保障。網絡互助參與者中,近六成家庭月收入在1萬元以下,47.8%的受訪參與者來自於三四線及以下城市。
此前,相互寶公佈的數據也顯示,其1億成員中,1/3來自農村和縣城,近6成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30%被訪成員年收入低於5萬元。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認為,相互寶的出現,讓老百姓在社保醫保之外用較低成本增加一份基礎保障,可以成為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補充。
相互寶海報圖
同時,網絡互助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大眾的風險管理意識,有效推動了健康保障教育。艾媒諮詢的數據顯示,受訪網絡互助參與者中,41.7%也投保了商業保險,較未參與人群高出近三成。
報告認為,網絡互助具有低使用門檻、低成本的優勢,在信用體系保障下,未來三年依舊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預計2022年網絡互助用戶規模將達到4.85億人”。
不過,報告也提示,網絡互助行業發展存在一些風險隱患,比如預付費和資金池的問題、信息真實及平臺透明度問題等。目前的互助平台中,只有相互寶等少數平臺實現了實名制和無資金池。其餘互助平台中,約50%的平臺沒有實行實名制,大約75%的平臺設立了資金池。不實名、有資金池是互助平颱風險的根源,會導致欺詐案件、資金跑路等問題,損害社會信任和消費者的權益。
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未來一年,網絡互助行業會出現用戶、平臺、監管都認可的模式標準,保證互助平臺的規範發展。其中,實名制、無資金池可能會成為行業通行規則。(圖/文 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