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70年)解碼遼寧經濟:創新挖潛賦能 引高品質發展
中新社瀋陽9月5日電題:解碼遼寧經濟:創新挖潛賦能 引高品質發展
被譽為“共和國長子”的遼寧,在老工業基地振興進程中,以創新驅動為引領,賦能經濟高品質發展。近日,記者實地探訪遼寧自貿區、沈撫新區政務服務中心,以及大連船舶重工、大連光洋科技集團等企業,切實感受到體制機制創新給遼寧帶來的變化。
科技創新 釋放經濟增長新動能
大連灣畔,塔吊高懸,機器轟鳴,一艘艘VLCC(超大型油輪)整齊排列。這裡是中船重工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共有46個型號,827艘艦船從這裡駛向中國的萬里海疆。
大船集團總經理楊志忠説,在當前國際船舶市場持續低迷的背景下,大船集團自2002年交工第一艘VLCC以來,共承接30萬噸級超大型油輪109艘,現已交工97艘。目前,大連船舶重工集團超大型油船交付量穩居世界第一。
能在全球激烈的船舶製造産業競爭中異軍突起,究其原因,這與該集團不斷強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建設分不開。楊志忠表示,為加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大船集團提前佈局,有機銜接當前在建産品和長遠發展技術儲備,並與高校、科研機構及産業鏈企業開展聯合創新。
在大連金普新區,總投資23.61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大連光洋智慧製造裝備産業園”項目建設正酣。這座25萬平米地藏式恒溫恒濕廠房,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恒溫恒濕廠房,預計今年11月份局部具備使用條件。作為遼寧一家裝備製造民營企業,大連光洋科技集團堅持通過自主創新,研發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産品,已發展成為高端數控機床行業領軍企業。
“就是要通過科技創新來打破困擾中國機床生産的魔咒。”大連光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于德海説,目前,光洋科技五軸數控機床的自主化率達到85%以上,在同行業中自主化率最高。
如今,遼寧正把重大科技創新項目作為加速騰籠換鳥、經濟轉型的落腳點。數據顯示,2018年遼寧省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産品增加值增長32.7%,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5.5%。
制度創新 助推經濟高品質發展
全國首個智慧出口退稅生態系統、全國首創自貿金融在線服務平臺、全國首批試點運行報檢無紙化、全國首批多式聯運示範工程……這是遼寧自貿試驗區在優化通關流程、促進貿易便利化等方面所作出的創新探索。
遼寧自貿區大連片區管委會副主任張洪光説,自成立以來,自貿區在優化通關流程、促進貿易便利化等方面不斷創新探索,一系列措施使得自貿區市場活力充分顯現。據統計,目前遼寧自貿試驗區建設改革試點任務落地率達到91.8%,瀋陽、大連、營口3個片區新設立註冊企業4.3萬家,註冊資本6400億元。
在遼寧沈撫新區政務服務中心,開辦企業只需4小時,包括營業執照申領、印章刻製、稅務信息採集及發票申領等一次性辦理完結。沈撫新區行政審批局局長王鶴錦表示,沈撫新區企業開辦時間已由8.5個工作日縮短至4小時,申辦要件由最初的14個精簡至2個,提交材料減少86%。
2019年以來,遼寧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上半年,遼寧地區生産總值增長5.8%,較去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4%,扣除減稅降費等因素,增長12.2%,是2015年以來最高增幅。
中共遼寧省委書記陳求發表示,遼寧要堅持以改革引領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涉深水區、啃硬骨頭,下大力氣補齊體制機制短板,不斷為推動高品質發展增活力、添動力。(記者 楊毅 夏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