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臉登錄”有漏洞 生物特徵數據被盜更危險

2017-03-20 11:16:00|來源:新華社|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新華社上海3月19日電(記者何欣榮)憑藉一張觀眾的自拍照,就成功“換臉”破解手機的人臉認證系統。近期,“刷臉登錄”存在的安全漏洞,在3·15維權活動中備受關注。不過,相關信息安全專家認為,比起數據在傳輸和認證過程中的安全漏洞,後臺的生物特徵數據一旦被盜,給用戶帶來的風險將會更大。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指紋識別、虹膜識別、人臉識別等生物認證方式不斷推陳出新,傳統的“用戶名+密碼”已經進化到當前的“用戶名+密碼+生物特徵+活體檢測”等更高級、立體的防護體系。面對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的認證技術,無論是老百姓還是企業,都感到安全系數也隨之提升。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比如,人臉識別技術雖然看起來頗為先進,但是一旦有不法分子破解了其中的技術屏障,在獲得消費者其他信息的條件下,就可能通過“刷臉”的方式侵害消費者利益。

  在人臉識別的安全漏洞被曝光後,不少互聯網企業紛紛在第一時間發表聲明,表示已經預見到了這種風險。360首席科學家顏水成就表示,現階段人臉認證技術還不能在所有場合做到非常成熟,在涉及個人隱私、財産等重要信息的場景下,建議啟用多重認證方式。

  上海市信息安全行業協會會長談劍峰也表示,從原理上講,所有的認證不外乎伺服器端與認證端進行信息對比。在互聯網環境下,一旦採用生物特徵認證,就會産生特徵數據。而所有的生物特徵數據,只要進入計算機,就會被轉換為0和1的機器碼在數據庫中儲存起來。

  “生物認證最大的共性是唯一性。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臉、指紋和虹膜等。正是這種唯一性,讓大家認為生物認證是安全的。但生物特徵數據庫一旦被攻破,大量的帶有唯一性的生物特徵數據被盜取,帶來的風險要比‘盜刷’嚴重得多。這才是生物認證方式的真正‘痛點’。” 談劍峰説。

  在談劍峰看來,現階段生物認證技術,其實更適合於不聯網的本地化應用,比如門禁、保險箱和銀行保險庫等。在缺乏成熟的信息安全技術的支持下,互聯網企業不應急於將這類帶有安全隱患的技術作為“噱頭”來吸引大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