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先生與水彩畫

2017-07-03 15:44:56|來源:國際在線|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編者按:徐悲鴻先生青年時對水彩畫情有獨鍾。由於家庭貧寒,他青少年時代最初涉獵的除民間年畫、傳統寺廟壁畫外,就以水彩畫為最多。在宜興徐悲鴻紀念館保存及陳列有徐先生早期的創作人物、雙馬、雄獅等水彩畫 6 幅。據廖靜文女士講,這些作品均作于 1914 年前。它是研究徐悲鴻早期藝術實踐和我國水彩畫歷史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

  水彩畫(英 Water Colour)是用水調和一種透明性的顏料以作畫,故名水彩畫。由於工具輕便,透明材料較油畫便宜,畫家常用它來即興寫生和蒐集素材。一般水彩畫不宜過大,古代的濕壁畫實際上也就是用水彩畫于濕壁上的繪畫藝術。15世紀末歐洲始有水彩畫,18 世紀起在英國發展為獨立的畫種。涌現出不少水彩畫大家力作,影響世界。

  清代末年,隨著“洋務運動”,西方文化藝術、水彩畫等開始傳入中國。20 世紀前後水彩畫傳入上海,最初稱“水畫”。《申報》1906 年 10 月 15 日刊登一則廣告:寶和洋行拍賣各種山水、人物、大小油畫、洋畫、水畫,皆係名人筆法。“水畫”名列其中,引起人們關注。1907 年 2 月 25 日《時報》刊登廣告:民立上海女子學堂設立圖畫、手工科。課程包括鉛筆畫、水彩畫、油畫等。之後不久,上海圖畫音樂專修學校,招收專習鉛筆畫、水彩畫、油畫的學員。

  1910 年 12 月 28 日,畫家周湘在滬發表《上海油畫院章程》,該章程二十二項。宗旨:專授新法圖畫法,並研究關於圖畫必須之學識技能,以養成專門人才,使將來從事教育工藝得良好之效果為宗旨。在學科有:水彩畫、渲染法、襯托法、光暗法、遠近法、寫生畫法、風景畫法、人物畫法、攝影布景法。之後水彩畫方興未艾,迅速普及,傳播到全國各地。

  1911 年(辛亥)十月十日,武昌起義,推翻清政府,建立中華民國。給青年帶來希望。1912 年(民國元年),徐悲鴻獨自到上海賣畫糊口,並想學習西畫,未能實想。數月後回鄉在和橋彭城中學任教。(《悲鴻自述》)上述《人物》、《雄獅》等水彩畫就作於此時前後。為中國水彩畫史平添了珍貴的畫幅。也是畫家早期留下的難得的最初創作。

  幅水彩畫中人物 4 幅:

  1、《敬姜》(59cm×48cm),題詞“吁嗟魯季,業荒于嬉,勤則不匱,崇拜母儀。”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敬姜_副本(帶logo)

徐悲鴻《敬姜》水彩畫。攝影彭麗。

  取材歷史故事。漢代劉向《古列女傳·母儀傳》中有“魯季敬姜”。“魯”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季”是複姓“季孫”之“季”。“敬姜”是人名,她是魯國大夫公父穆伯的妻,公父文伯的母親。“敬姜文母”是:敬姜是公父文伯的母親之意。

  文伯退朝,朝敬姜,敬姜方績,文伯不同意母親方績,怕族人譏笑。敬姜嘆曰:“魯其亡乎?使吾子備官而未之聞耶?”於是以聖王之處來教導文伯,使他明白:“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噁心生”的道理。敬姜的這種品德,受到孔子的高度讚揚。“業荒于嬉,勤則不匱”不是文中的原話,但是文中的意思。

  唐代韓愈(763—824年)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早孤,由兄嫂撫養,刻苦自學。貞元進士,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有“業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於隨。”他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徐悲鴻幼兒時受到傳統文化的教育,忠義至孝,勤學苦練。青年時家庭困迫。但他牢記古訓,胸懷大志。《敬姜》,則是對母親嚴格教子的歌頌。題詞將敬姜與韓愈的故事融合。畫姜氏年邁坐木凳上,左手持荊條,舉右手訴説,教子如何做人。務必勤學愛勞,不可荒廢學業。右站兒子,躬身低首恭聽母親教誨。態度謙和。

  2、《孟德曜》(58.5cm×47.5cm),題詞“大漢女宗,去華存樸。椎髻布衣,翛然自足。”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孟德曜_副本(帶logo)

徐悲鴻《孟德曜》水彩畫。攝影彭麗。

  取材歷史故事。東漢孟光,字德曜,梁鴻妻,孟光東漢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人。夫妻隱居於霸陵山中,以耕織為主。後至吳(今蘇州),鴻為傭工,每食時,她舉案齊眉,以示為梁鴻的敬愛。作者把孟光畫成一個“椎髻布衣”、勤勞質樸的農家婦女,袖挽臂上,手握簸箕,邊勞作,邊凝望前方。身後為桌子,右旁放缸、家什,左前置方凳、缸,公雞、母雞、小雞正在覓食,門外樹上綠葉紛披。儼然一派農家景象,畫面主題突出。女主人“去華存樸”,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

  3、《少婦坐像》(59cm×47cm),題詞“我儀文母,誠一端莊。生子明聖,周家之光。”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少婦坐像_副本(帶logo)

徐悲鴻《少婦坐像》水彩畫。攝影彭麗。

  取材漢劉向《古列女傳·母儀傳·周室三母》的故事。三母指太姜、太任、太姒。太姜是周文王的祖母;太任是周文王的母親;太姒是文王妃,武王母。“生子明聖”的“子”,是指周文王。太任懷文王時目不識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很注意胎教。文王生而明聖。(這是文獻記載最早的胎教。)“周家之光”的周是指周朝,這是周朝的光耀。“誠一端莊”,是對太任品德的讚頌。原文是“太任之性,端一誠莊。”圖繪文王之母太任坐桌前,儀態端莊,似作胎教。

  4、《勾踐夫人》(61cm×48cm),題詞“渡江入吳,君後臣妾,堅忍相夫,率霸於越。”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勾踐夫人_副本(帶logo)

徐悲鴻《勾踐夫人》水彩畫。攝影彭麗。

  勾踐(?—前 465 年),春秋末年越國君。西元前 497 年——前 465 年在位。曾被吳打敗,屈服求和,入臣于吳。回國後,臥薪嘗膽,刻苦圖強,任用范蠡、文種等人整頓軍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轉弱為強,滅亡吳國。繼在徐州(今山東滕縣南)大會諸侯,成為霸主。勾踐夫人與勾踐同甘共苦,臥薪嘗膽,相依為命。終於以自己的賢德換來越國復興。在歷史上稱謂賢婦。該畫作勾踐與夫人坐船上,身著布衣,苦渡歲月,渡江入吳。勾踐夫人“堅忍相夫”,似講説刻苦圖強的道理。時令為深秋,群雁高飛。勾踐似有所領悟,舉首眺望。

  5、《雄獅圖》(59.5cm×45cm),背面題字:“神氣充足,精神煥發,我中國國民不當如是耶。甲寅菊秋悲鴻”下鈐篆書“江南貧俠”白文印。行草書瀟灑挺勁,頗見功力。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雄獅圖_副本(帶logo)

徐悲鴻《雄獅圖》水彩畫。攝影彭麗。

  甲寅為民國三年(1914 年)。作者時年 19 歲,任彭城中學、始齊女子小學、宜興女子中學圖畫教員。知己張祖芬先生贈言:“人不可有傲氣,但不能無傲骨。”此水彩畫臥獅神滿氣足。充滿堅毅精神。用筆洗練,色彩明快。係作者保存至今最早的一幅雄獅作品。以醒獅譽國,喚起國人愛國主義精神。

  6、《雙馬圖》(14.8cm×10.2cm)背面題字:“海天寥闊”,魏體楷書,筆法遒勁。係民國四年(1915 年),悲鴻應明智大學之聘臨別家鄉贈友人之作。雙馬飲水,造型準確,二馬神交,情義綿綿。為一幅難得畫馬佳作。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雙馬圖_副本(帶logo)

  徐悲鴻《雙馬圖》水彩畫。攝影彭麗。

  1915 年徐悲鴻第二次到上海打工謀學。他應約為審美書館畫了春夏秋冬四幅五彩花鳥條屏。可能為水彩畫,採取傳統中國畫條屏形式,還在畫上落了款。交給館長高劍父、高奇峰,審美書館給了筆潤二十元錢,勉強度日。為了渡過難關和練習人物畫的技法,在朋友黃警頑勸説下,徐畫了兩幅月份牌仕女圖。似也應為水彩著色。高氏兄弟沒有通融收購。他把這兩張畫分別捐贈給了孤兒院和聾啞學校。這時徐悲鴻拜訪了畫家周湘,二人一見如故。徐帶去自己的幾幅畫,其中就有水彩畫,受到周湘的賞識和好評,説表現技法已經具備成功的條件,鼓勵徐再下功夫,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成為一鳴驚人的畫家。周湘是江蘇嘉定人,曾在徐家匯天主堂的土山灣油畫館學習。對歐洲美術史、法國和意大利的各派繪畫大師的作品非常熟悉。徐悲鴻欣賞了他的收藏,聽了他的講解,大開眼界。二人成為好朋友。對徐悲鴻學習藝術産生了積極的影響。

  1916 年,徐悲鴻應徵為哈同花園作倉頡像入選,並擔任花園中美術指導工作,還曾畫過舞臺布景,生活工作條件得到好轉。在學習實踐中,藝術水準不斷提高。經哈同的秘書姬覺彌介紹,徐悲鴻認識了維新派領袖、國學大師康有為,並執弟子禮拜康為師。受到康有為“卑薄四王,推崇宋法”和倡導西洋畫的影響。康併為徐題詞“寫生入神”。康有為的國學、書法和豐富的收藏對徐産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書法得到康的指導。他精心臨摹《經石峪》、《爨龍顏碑》、《張猛龍碑》、《石門銘》等名碑,徐的書法得到昇華飛躍。

  這時康先生命徐寫其亡姬何旃理像及全家像。徐悲鴻精心創作,完成了大幅水彩畫《康南海六十行樂圖》,成為中國水彩畫史也是徐悲鴻青年時期重要的代表作。這幅畫吸收了西畫和傳統中國肖像畫的精髓。把人物集中分三組安排到前景,突出康南海及其夫人愛姬。全家12口人分列中左右,動態多樣。康有為著長袍站立畫中偏右,手扶小兒。夫人有坐有立,兒童天真活潑,背景為花園,水榭涼亭,一派雍容大家庭和睦氣象。人物傳神,色彩豐富。收藏者 2009 年以 810 萬人民幣高價拍賣。創造了中國水彩畫拍賣最高紀錄。

  1917 年 5 月 14 日,在姬覺彌資助下,徐悲鴻攜愛人蔣碧微女士赴日本東京研究美術。日本明治維新後,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引進大量西方名家美術作品,促使日本畫廣泛吸收西洋畫技法。使日本畫在原來受到中國畫影響基礎上增加了新的面貌、新的技法。對此徐悲鴻有清醒的認識。他認為日本畫家能擺脫積習,會心於造物,努力創造博麗繁鬱的境界,在花鳥畫方面成就很高,缺點是華而薄,少韻致,缺乏蘊藉樸茂之風。他在日本認識了著名美術史家中村不折。購買了許多美術書籍和名作複製品,大大開拓了眼界,提高了藝術鑒賞水準。在日本花費較大,很快“資助”用完。半年後於十一月徐與蔣返回上海。他聽從康有為勸告,于十二月經天津赴北京。認識了著名學者詩人華林、羅癭公等。時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與陳師曾等共倡美術革新。據李仲融先生回憶:“抗日戰爭前,有一次蔡元培老先生對我講:‘在我國四萬萬國民中,蘊藏著多少智謀雄偉非常的人,不為世所知所用,徐悲鴻只是其中的一個,課徒作畫而已,其力仍不能伸。’”(《徐悲鴻的二三事》)蔡元培先生為徐悲鴻在北大提供了伸展能力的一個平臺。徐先生為北大畫法研究會學生講課全力以赴,並帶領學生外出寫生,畫水彩、速寫等。他與愛人蔣碧微應李石曾之邀,同時在孔德學校義務教學。

  在北大任教期間,徐悲鴻教學之餘,創作了《天女散花》。為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京劇革新代表作《天女散花》傳神寫照。成為民國初年藝術創作雙璧。受到藝術界高度評價。標誌徐悲鴻在傳統中國仕女畫基礎上,騰古開今,在描繪當代人物上啟開新的一頁。吸收了水彩畫等西畫技法,別開生面。此畫為梅蘭芳先生視為珍寶,永遠珍藏。

  徐悲鴻留學期間(1919 年—1927 年),把主要精力放在素描和油畫上。早年掌握的水彩畫技法,對他把握色彩提供了幫助。其油畫吸收了水彩的色彩明亮,雅俗共賞的民族風。他曾經説,要把油畫變成送子觀音,讓千家萬戶供養。從他的色粉畫《沙羅美》,可以看出他追求的絢爛之美。把色彩發揮到極致,具有現代審美感。徐先生回國後,主要從事藝術教育,並致力油畫、中國畫創作,並努力倡導水彩畫。宋步雲先生晚年回憶,上世紀 40 年代在重慶,他致力於水彩畫。因處於艱苦年代,油畫原料奇缺,而且價格昂貴,水彩畫成為當時時尚。一批藝術家聚集在重慶,多次舉辦美展。徐悲鴻先生籌辦中國美術學院,極為關注水彩畫的發展,常與宋步雲沿嘉陵江散步。徐先生曾説:“霧重慶近似霧倫敦。氣候、環境適合水彩。倫敦有霧都之稱,跨美麗的泰悟士河兩岸,故英國水彩風景畫馳名世界。重慶濱臨嘉陵江畔,日出日落,景色優美,只要在江邊一站,幾十幅畫境會來到眼前。”又説:“水彩畫看似容易,要真正畫好很難,必須鍥而不捨,刻苦磨煉,深鑽下去,才能有獨到的造詣。”(孫美蘭《中國氣派的名師宋步雲》、《美術》2011 年 2月)徐悲鴻先生曾稱藝有兩德:曰華貴,曰靜穆。縱觀他的創作和美學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地域特色。融英華秀髮、靜穆淵雅為一體。從而獲得社會的強烈反響。

  1943 年初,徐悲鴻先生聘任宋步雲任職中國美術學院籌備處副研究員  。在徐先生的鼓勵下,宋步雲在重慶舉辦過六次個人畫展,平添了壯美意境。徐先生的教導使他終生受益。直到晚年,宋步雲畢生努力追求繪畫創作的中國氣派、東方神韻,端莊典雅、空靈樸厚的美學風格。使之凈化欣賞者的審美情操,開拓大美術的胸襟。這一切主要是宋步雲的不懈努力,但與徐先生的慧眼識珠,大力倡導、積極鼓勵也是分不開的。撫今追昔,美術創作熔鑄中國氣派,塑造國家形象,將會從老一輩美術家理論與實踐中汲取營養,繼往開來。

  (編者注:作者王澤慶,男,1940 年生,筆名河東、華山,山西稷山縣人。1965 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現任中國國家博物館畫廊藝術指導委員,中國管理科學特約研究員,台北故宮書畫院名譽院長、客座教授,山西師大、運城學院客座教授、河東博物館研究員、書畫家,王鐸書畫院名譽院長,河東書學研究會會長,上海市徐悲鴻藝術研究協會會員,編著有《徐悲鴻評傳》等書,發表論文百餘篇。編者稍作修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