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新區兩輪198項“證照分離”改革全落地

2018-10-11 10:29:03|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浦東新區兩輪198項“證照分離”改革全落地,有效降低企業創新創業門檻“啄木鳥”“店小二”服務到位無事不擾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浦東新區企業服務中心已全面建成“統一受理、整體服務”的企業辦事“一張網”,實現區級全部327項企業辦事事項全覆蓋,並將“一網通辦”拓展至240項國家和市級審批事項。本報記者袁婧攝

  9月初剛剛遞交資料,不到兩周時間已對外公示,明年就能開門營運——在浦東張江,設立一家營利性醫療機構的高效率,讓杉杉醫療董事長沈波讚嘆不已:以往申請開辦一家醫院,審批至少要花三個月,現在不到一個月就能搞定,“這要歸功於 ‘證照分離’改革”。

  針對市場主體開業前需要辦理的各類許可證,浦東新區率先在全國試點 “證照分離”改革,通過取消審批、審批改備案、實施告知承諾等方式,有效降低了企業創新創業門檻。杉杉醫療享受到的辦事便利正是這項改革今年取得的最新突破:醫療機構 “照後減證”,把原先的設置批准、執業登記兩步審批流程改為一步,大大縮短了審批流程和時限。

  能放則放,首創項目紛紛落地

  2015年12月,國務院批復浦東新區率先對116項審批事項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今年1月,國務院又批復了十個領域47項改革試點。

  “目前這兩批改革試點已全部實施並取得成效,按照市政府關於改革全覆蓋的要求,納入自主改的35項事項也已全部實施。”浦東新區常務副區長姬兆亮介紹,浦東在兩輪198項“證照分離”改革中,27項取消審批,佔比14%;17項改為備案,佔比8%;75項實行告知承諾,佔比38%。

  “能放則放”吸引了一大批首創性項目在浦東落地,不少外資項目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例如,全國第一家外商獨資職業培訓機構——普華永道商務技能培訓公司已經在上海自貿試驗區紮下了根,從註冊登記、籌建到正式開業歷時僅三個月。而借助“證照分離”改革的東風,目前已有八家外商獨資職業培訓機構獲批,涉及商務策劃師培訓、職業經理人培訓、理財規劃師培訓、育嬰師培訓、陶藝製作培訓等。

  職能轉變,從審查者到“店小二”

  “證照分離”改革不僅僅是單個審批事項的改革,更是轉變了政府審批管理模式,從以嚴格審核為主的準入前審批轉為以信用為支撐的事中事後監管,從市場準入的審查者轉為維護市場秩序的“啄木鳥”和服務市場主體的“店小二”。

  在監管創新上,浦東新區針對部門間信息共享和監管協同問題,建立了“六個雙”(雙告知、雙反饋、雙跟蹤、雙隨機、雙評估、雙公示)政府綜合監管機制,已在全區21個監管部門、108個行業(領域)全面推廣應用。

  其中,雙評估是“六個雙”的核心和關鍵,也是浦東的創新舉措。企業公共信用評估聚焦通用性、公共性、綜合性指標,對市場主體信用進行整體評價;而行業風險評估則聚焦行業專業性、安全性指標,排除風險隱患,牢牢守住行業和産品的安全底線。

  在政務服務上,浦東全面實施“一網通辦”。全區327項涉企審批事項全部實現“一網通辦”和“最多跑一次”,其中“不見面審批”已經達到53%,實際辦理時間(3.3個工作日)比法定時限(22個工作日)壓縮了85%。

  信用支撐,形成多贏局面

  隨著改革試點不斷深入,在有效破解“辦證難”問題的同時,浦東逐步形成了以“企業主體、協同聯動、系統集成、法治引領、信用支撐”為特徵的“放管服”樣本。

  眼下,信用良好的企業在浦東辦事都能感受到一路“綠燈”的暢快:浦東新區監管部門不僅減少了日常檢查、抽查頻次,做到“無事不擾”,還在辦理市場準入、項目審批等流程中,探索綠色辦事通道、容缺受理等措施,為企業提供便利化、簡約化服務。而信用一般、乃至信用較差的市場主體就成了重點監管的對象。

  “‘證照分離’改革簡化審批流程,釋放市場主體活力的同時,由於市場化競爭更加充分,實際上也對企業的信用經營、規範自律提出了更高要求。”沈波告訴記者,“從我們社會辦醫主體來説,現在可把更多精力和物力投入到提升診療水準和服務品質上來,最終受益的是患者和企業,形成多贏局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