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碧水青山 臨沂加快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

2017-04-28 10:42:52  來源:國際在線  責編:陳晨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瑯琊古城,書聖故里,這裡曾是中華歷史文明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蒙山沂水,紅色熱土,這裡也曾是共和國勝利曙光中一抹靚麗的朝霞。而今,這裡綠染四季,碧水映城,沂蒙精神再一次煥發出她嶄新的生機,千萬沂蒙兒女正努力建設一個新時代的水生態文明城市,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大潮中唱響了紅色熱土、綠色家園的宏大樂章。

  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如火如荼

  3月21日,市民朱傑正在位於老文泗公路橋上游1.6公里的沂河河灣水源工程工地施工。目前,沂河河灣水源工程主體工程已完成,往北15公里的袁家口子水源工程也將於今年汛前完成主體工程。總投資8.25億元的沂河河灣與袁家口子水源工程開創了我市採用PPP模式實施大型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的先河。

  作為臨沂市2016年度重點民生項目,沂河河灣水源工程的主要任務是調控、攔蓄沂河上游來水,一次蓄水為5860萬立方米,相應水面面積10平方公里,相當於在臨沂城北再造了兩個西湖。工程主要建設43孔攔河閘,以閘帶橋,連接河東區和蘭山區主幹道,解決了困擾兩岸的交通出行問題。沂河袁家口子水源工程建成後,可一次性蓄水3960萬立方米,相應水面面積7平方公里。工程主要建設12孔攔河閘,還建設分流島、連接橋、放水洞、交通橋等多項工程。兩項水源工程完工後,將和現有的多座橡膠壩一起,成為沂河上耀眼的明珠,為沂河兩岸的城市用水、農業灌溉、環境保護、休閒旅遊等多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沂河河灣和袁家口子水源工程不僅是全省雨洪資源利用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市近年來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型工程。

  我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和生態大市,也是水利大市,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55.4億立方米,佔全省水資源總量的六分之一,有大小河流1800余條,沂河、沭河自北向南奔騰而下,城區內八條河流縱橫貫通,奔流不息,賦予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文明與靈氣。上善若水,順勢而為。為充分利用城市水系發達的優勢,更好地利用水資源,改善人居環境,提高人民幸福指數,2003年臨沂市委、市政府確立了“以河為軸、兩岸開發”的城市建設總體思路,始終堅持“生態立市”的發展理念,按照“上游水庫除險加固、中游閘壩節節攔蓄、下游濕地凈化提升水質”的思路,全面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取得了極為顯著的成效。特別是在中心城區,充分依託八河繞城的有利條件,堅持“水安全、水經濟、水文化、水生態、水景觀”五位一體方針,打造了“八河貫通”的城市水系,形成了長度88公里、面積48.5平方公里、總水量1.62億立方米的大水體,基本形成了“大水城”格局和框架,成為濱水生態特色凸顯的最佳宜居城市。2012年12月,臨沂市成功創建為全國第一個省級水生態文明城市;2013年7月,臨沂市被列為45個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市之一。

  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為切實搞好水生態建設工作,我市委託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編制了《臨沂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明確了通過試點建設,深入貫徹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推動水資源綜合管理能力與水準的進一步提升;持續增強防洪除澇和城鄉供水安全,有效解決水環境突出問題,河湖水質得到明顯提高;不斷促進水生態完整性的恢復與保護,提升濕地資源規劃建設和保護標準;初步形成生態補償機制,基本保持較好的區域水生態系統多樣性水準;堅持以“大水城”思路統攬城鄉水利建設規劃,完善江河湖庫水網連通工程體系,促進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和節約保護;保障沂蒙水文化得到有效傳承和發展,形成集“商城、水城和歷史文化名城”三位一體的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範本。

  同時,基於臨沂市水資源系統整體脈絡和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建設沂沭河干流兩條水生態健康帶,構造低山、丘陵和平原三大生態防洪功能區,建設沂河、沭河、中運河和濱海水系四大健康水網,構築中心城區水生態健康核心群,建設十座水生態文明城市,形成百鎮水環境治理與水源地保護體系,著力打造“兩帶三區四網,一核十城百鎮”的水生態文明建設總體佈局。並通過構建精細規範的水資源管理體系、章法自然的水生態修復體系,控污減排的水環境保護體系,長效穩固的水安全保障體系,和諧完善的水節約推進體系,古今交融的水文化提升體系等水管理、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水節約和水文化六大構建任務體系,形成了獨居特色的水生態文明建設規劃與目標。

  三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區政府的積極配合下,我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進展順利,《臨沂市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確定的119個項目已基本完成,完成投資130余億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水生態環境治理成效突顯

  水生態文明制度不斷完善。我市先後出臺了《臨沂市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實施意見》、《臨沂市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實施方案》、《臨沂市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實施方案》等規範性文件,水生態文明制度不斷健全,為全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奠定了制度基礎。

  水資源管理工作更加規範。積極開展水資源保護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監管,嚴格用水總量控制、用水計劃管理與水資源費徵收。實現了水資源論證與取水許可的嚴抓、嚴管與嚴把關。水利工程規範化管理成績突出,石泉湖水庫管理所成功創建國家級規範化水利工程管理單位,有28個水管單位成功創建為省級規範化水利工程管理單位。

  水利信息化建設再上臺階。以岸堤水庫水源地為重點,著力實施6大類、33個生態環境保護工程,並對全市19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實行年度評估,建立健全重要水功能區水質監測監控體系,實現了全市雨水情信息的實時監測與查詢以及37座大中型水庫、12處沂沭河重點攔河閘壩工程的遠程監控。

  城鄉供水能力深入增強。建設了三和水源、岸堤水庫擴容、龍潭灣水庫等骨幹雨洪資源利用工程,沂河河灣水源與袁家口子水源工程正在建設,實施了一期引水工程管道上延改造。建設各類農村飲水安全工程742處,解決了254萬農村居民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3.02%,中心城區和農村飲水安全體系得到有效改善。

  防洪減災體系持續完善。完成了跋山水庫一期、許家崖、陡山水庫3座大型水庫和58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開展了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閘改建和千塘整治工程。實施了柳青河清淤培堤治理,經開區玉白河、解白河、彭白河三河治理和中心城區重點澇積水區改造工程。開展山洪災害監測站網與預警系統建設,新建縣級山洪災害預警平臺10個,防汛抗旱監測預警系統和群測群防體系進一步建立健全。

  水生態環境治理成效突顯。完成了武河、沭河、雙月湖國家濕地公園和濱河景區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提升工程,新建雞龍河國家濕地公園等6處濕地。整治了小流域96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60平方公里,實施了沂河、祊河、柳青河三條河流的全面提升,建設沂南、平邑等7座橡膠壩。區域水環境品質不斷提升。新、擴建污水處理項目8個,實施了老城區舊管網維護改造工程,建設污水管道27.82公里。新建沂水縣生薑等4個高標準生態農業示範項目和6個污泥處理項目;鋪設城區雨水管道949.12公里,完成10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成功創建4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和24處省級水利風景區,水生態環境品質顯著提高。

  水資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重點對陡山等4處大型灌區進行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完成了臨沭等10個小農水重點縣年度建設任務,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6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175萬畝。建設再生水利用工程6個,完成投資2.35億元。實施山東銀麥啤酒廠釀酒用水工藝改造,啤酒生産節水達40%以上。

  據悉,今年我市將嚴格落實用水總量控制制度,有序推進農業取水許可,完成所有大型灌區和5萬畝以上重點中型灌區的取水許可證發放工作。建立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繼續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初步建立市級灌區水資源在線監控平臺,2017年全市用水總量控制指標23.38億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4%。加強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對納入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的44個重點水功能區與新增的21處縣區交界監測斷面,定期進行水質監測,按月發佈水質通報。綜合採取配套、改造、升級、聯網、維修等方式,新建部分工程措施,實施45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年度任務,全面提高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水準。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節水和水肥一體化,大力實施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建設,擴大恢復改善灌溉面積65萬畝,其中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5萬畝。(供稿單位:臨沂市委宣傳部 編輯:王雅茹)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