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市民中心樓頂,出現了一個格外“吸睛”的裝置。只見它頭頂一個方圓“腦袋”,紅白相間的長方體“軀殼”,外形小巧,科技感十足,細細觀察,隱約能見到一束光線從“眼裏”射出。
這是浦口區新添置的大氣污染防治“神器”——氣溶膠通量探測鐳射雷達。通過鐳射探測,可對轄區大氣環境污染源進行有效排查,建立“點、線、面”立體化數字監管網絡,實現大氣污染管控“不留死角”,讓顆粒物“無處藏身”。
治氣“黑科技”助力大氣監管
“氣溶膠通量探測鐳射雷達又被稱為‘顆粒物天眼專家’,是一種更智慧化、精準化的大氣污染防治新科技。”浦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陳海洋介紹。
近年來,PM2.5、PM10等大氣顆粒物污染是影響環境空氣品質的一大“殺手”。過去,對大氣顆粒物的管控主要是採取人工巡查,不僅耗費人力,執法效率也有待提高。
相比傳統“人防”的監管方式,氣溶膠通量探測鐳射雷達更加精準高效便捷,通過鐳射探測,不僅可以“看”到哪有污染,還可以追溯污染源頭,為生態環境部門開展污染預警、防治和排查等工作提供全面數據支撐。
“氣溶膠通量探測雷達監測‘走馬上任’猶如為生態環境部門添上‘千里眼’,通過‘技防’的輔助為大氣污染監管提供更精準的科學依據。”陳海洋説。
“天眼專家”給大氣做“CT”
那麼,“天眼專家”是如何運作的呢?
“氣溶膠通量探測鐳射雷達採用的是極限靈敏度探測技術,以循環水準掃描方式將鐳射束射向空中。”在市民中心樓頂,一台鐳射雷達監測儀正呈1.5度角“巡視”著天空。“鐳射照到不同濃度、直徑、形狀的顆粒後,會形成不同的回波信號,實時計算探測範圍內的污染物分佈及風場信息。”陳海洋介紹。
對大氣品質進行“逐層掃描”,只是監測系統運行的第一步。
當雷達系統收集到掃描信號後,便會進行快速自動分析,隨後將空氣品質數據按不同色彩遠程傳輸到電腦終端,執法人員在手機APP或電腦上就能成功接收,通過數據與圖像的結合,讓污染來源“盡收眼底”。
目前氣溶膠通量探測鐳射雷達可24小時不間斷監測半徑10km範圍內高空及近地面的污染分佈、變化規律情況,3-5分鐘完成一圈360度水準掃描,基本上能夠對浦口區的重點管控區域進行全面覆蓋。
“立體監測大氣中細顆粒物和氣溶膠的濃度情況,相當於給空氣中的污染物做了一個‘CT’掃描診斷,精準快速定位‘病灶’。”陳海洋説,“利用這種新式‘武器’,能直觀地對城市污染源進行監測與追蹤,真正做到了環境監管執法‘眼疾手快’,促進實現‘監、管、治’聯動。”
精準溯源讓執法“有的放矢”
3月24日空氣品質指數顯示,浦口區大氣環境整體優良,但PM10相對偏高。通過對氣溶膠通量探測鐳射雷達數據分析,發現探測點位範圍記憶體在污染濃度升高情況,這可能就是導致當日PM10升高的原因。
經過執法人員現場排查,在探測點西北部1.3公里發現一處工地存在較大範圍裸土,防塵布覆蓋不完全情況。通過結合雷達探測的風向,白天的偏南風正好將施工的塵土吹至空中,從而擴散影響到工地北部的小區。經研判,這是造成本次小範圍污染的最可疑污染源。隨後執法人員通知相關街道、部門進行整改。
這僅是依靠鐳射雷達精準治氣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大氣污染溯源工作期間共標記12處大氣環境污染源,經排查後都精準發現可疑污染排放點,主要涉及建築施工、道路揚塵、餐飲油煙等問題,均已交辦整改到位。
科技創新是治污利器。下一步,南京市生態環境部門將進一步利用科技手段,引進天空地一體化、精準溯源技術,通過科學治污、精準治污,推動轄區環境空氣品質不斷改善。(記者 楊柳 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