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近年來,多地通過草原保護修復、適度放牧等方式,助力國土綠化,推進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建設,讓大地更綠、草原更美。
草原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農牧民增收等方面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日前,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發佈的《2021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2021年我國完成造林種草666.67萬公頃,其中,種草改良草原306.67萬公頃。
近年來,多地持續開展草原保護修復,一幅各具特色的草原壯美畫面正徐徐展開。
自然封育、草畜平衡,提升草原生態環境
從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出發,沿著307省道往東行駛30公里,便到了毛登牧場。由於種種原因,包括毛登牧場在內的錫林郭勒草原一度退化嚴重。為恢復草場生態,當地組織草場退化嚴重地區的牧民來到新建的村子從事奶牛養殖,清理出佔牧場近一半面積的40萬畝草場並全部圍封,初步建成了生態保護區。
從2003年到2021年,毛登牧場生態保護區內杜絕放牧等行為,只允許秋季保護性打草。生産的飼草,一部分遠低於市場價出售給仍在放牧的牧場職工和職工子女;剩餘的飼草面向市場出售,獲得的盈利用於牧場的日常運轉。目前,生態保護區內草群覆蓋度由原來的不足40%增長到現在的62%;草群平均高度從原來的10釐米左右增長到現在近40釐米;畝均産草量更是由原來的15公斤增加到現在的40公斤。
在位於雲南省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的鳳龍山草原,近年來保護效果同樣明顯。
“對鳳龍山來説,保護好草場對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非常重要。”雲南省林草局四級調研員尹才能介紹,隨著近年來保護力度加大,鳳龍山草原超載過牧的情況不斷緩解,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草原生産力提升,草原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好。
“鳳龍山是典型的南方草原。”國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設計院劉永傑博士介紹,像鳳龍山這樣的南方草原不少都屬於次生草原,森林在多年前被砍伐後,形成了次生山地草原;後通過人工造林,部分次生林逐漸恢復,形成了林間有草、草中有林的景觀。
發展旅遊,好生態帶動群眾增收
草原生態環境逐漸好轉,也帶動了周邊群眾增收。
尋甸縣功山鎮鳳龍山村村民施義學,在鳳龍山做了20餘年護林員。2015年以前,施義學上山巡護,大多數時候是騎摩托。“那時候來鳳龍山的基本都是本地人。”近年來,隨著當地道路狀況改善,鳳龍山修了通村公路,施義學自己買了車,外地來的遊客也漸漸多了起來。
“吸引遊客的,是這裡獨特的南方草原景觀。”施義學説,3到5月欣賞漫山遍野的高山杜鵑,夏天有連片碧草、日出雲海,冬天的雪景也很美。
鳳龍山村的杜樹文開起農家樂,為遊客提供餐飲服務。遊客多的時候,杜樹文的農家樂一天要烤七八隻羊。
在毛登牧場,場長楊海告訴記者,40萬畝生態保護區建成後,不僅有效恢復了生態,也帶來了經濟收益。2021年秋季,毛登牧場牧民陳彩雲以每噸800元的價格從這裡購買了15噸優質牧草,比市場價購買節省了6000元。“節省了開支,就等於增收。連續好多年,家裏的飼草都是從這兒拉的。”陳彩雲説。
毛登牧場生態保護區的建成,對毛登牧場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不過,連續多年的禁牧,也讓生態保護區內的草場沒有了牛羊糞等天然肥料的供給。為此,毛登牧場于2019年積極爭取到由國家林草局組織立項的退化草原人工種草生態修複國家試點項目,在6.5萬畝退化較嚴重的草場上採取了生態修復治理措施。通過集中切根、補播、施肥,如今,草場植被進一步得到恢復。
助力國家草原自然公園建設
為全力推進林草融合發展,保護修復草原,2020年,國家林草局開展試點推進國家草原自然公園建設。
“作為首批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之一,毛登牧場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以保護錫林郭勒區域草原生態系統以及珍稀動植物為核心,立足草原生態景觀和文化資源,大力推進草原保護修復工程,適度發展草業和生態旅遊等綠色産業。”楊海説。
據統計,雲南省共有草原2.29億畝,有各種草原植物199科1404屬4958種,是草原類型最豐富、植物種類最多的省份之一。摸清資源本底情況、設置護林員巡山護草……作為首批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之一,雲南鳳龍山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正在加速推進。尹才能説,無論如何,守住生態紅線、保護草原都是第一位的。(人民日報記者 吳 勇 楊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