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樣本黔西南:大旅遊助力大扶貧

2017-08-18 15:20:42  來源:國際在線  責編:陳晨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綜合報道:盛夏,萬峰林花海吸引著許多遊客前來觀賞。整個花海核心景區綿延6公里,波斯菊、孔雀草、千日紅、雞冠花、向日葵、油菜花和百日菊等鮮花按照不同顏色分區栽種,形成一幅五彩斑斕的畫卷。美景不但給遊客帶來了觀賞風景的好去處,也給當地村民帶來了收入。在這4000畝土地中,共1600余戶農戶參與土地流轉,其中貧困戶81戶,流轉價格每畝1500元,土地流轉收入600余萬元。這些土地還為周邊30戶農戶提供了就近就業崗位,其中貧困戶16戶,它們每人每天平均能掙100元。

  “遊客要要吃要住要消費,所以我們村在著力打造鄉村客棧,全村都在搞,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興義市萬峰林街道辦雙生村支書李其國説。

  黔西南州,山地、高原、丘陵總面積佔到了國土面積的95.6%,被譽為“中國喀斯特心臟”。前些年,改革之風吹來,守著大山受窮的人們陸續走出家門,到城市、到沿海謀求更好的生活。這兩年,隨著山地旅遊興起,他們又陸續回到山裏,回到老家,吃起了“大山的飯”。

  徹底的改變

  如今,在興義萬峰林景區,花海綻放,觀光小火車開行,每天遊客不斷,數十家蛋炒包谷飯館生意火爆,遊客要排隊等候。前幾年打工返鄉的納灰村民羅益素夫婦開的鄉村客棧近來常常爆滿。“這都是旅遊帶來的實惠。”羅益素喜不自禁。

  羅益素是黔西南州借助發展山地旅遊産業山地旅遊大潮中,無數收益的普通人之一。目前,鄉村旅遊人數已佔黔西南州旅遊接待人數的25%以上。

  如今,生活在大山裏的貧困人口不再單靠一畝三分地過活,他們通過開辦農家樂、販賣農産品、售賣手工藝品等多種形式實現脫貧,藏于深閨的銀飾、繡片、背簍變成了實現他們夢想的重要經濟來源和支柱,而那些依靠口耳相傳、瀕臨失傳的手藝,也在這一波的發展浪潮中得以保護傳承。

  “村裏第一次來那麼多人,開大會那幾天,我家天天都要賣得3萬元!”説這話的人是蘇正花,她家世代居住在安龍縣篤山鎮梨樹村情人谷,背靠高120米、寬600米的垂直岩壁,面朝筏子河。

  2016年,以情人谷攀岩基地、溶洞群、天門、天坑為主體的“國家山地戶外運動示範公園”落戶篤山,國際攀岩精英賽、皮划艇、山地越野車等大型賽事接踵舉行,篤山鎮因山揚名。

  蘇正花把自家房屋改成農莊,賣水賣飯賣零食,一家人一起忙活。“每到逢年過節,我家一天要殺七八隻土雞,忙不過來。”蘇正花説,一年來,她家平均每天有1000元收入。

  這一年,各種山莊、農莊、魚莊等農家樂在篤山鎮涌現,從業人數達5000多人,300多戶貧困戶“摘帽”。山地旅遊,徹底改變了這裡鄉親們的窮困面貌。

  使命和願景

  “旅遊是一個消費産業,是一個休閒産業,但當它跟扶貧結合在一起時,就變成了一個陽光事業,變成了一個高尚事業。”國務院扶貧辦開髮指導司副司長吳華認為,黔西南正在做的全域性山地旅遊與旅遊扶貧開發很有意義。在景區的貧困村,可以資産入股;不在景區的貧困村,可以給景區商店提供特色産品,這些都能讓貧困群眾依託景區脫貧致富。“走出一條具有黔西南特色、貴州特色,也是中國特色的山地旅遊發展新模式、新路子。”

  事實上,隨著我國進入大眾旅遊時代,旅遊的外延和內涵都發生了質的變化,人們不再滿足於往景區走,山美水美的鄉村成為旅遊新目的地,這正好為旅遊和扶貧找到了最佳結合點。

  為大力推進鄉村旅遊扶貧,國務院在2015年出臺了《關於進一步促進旅遊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並提出目標——“到2020年,全國每年通過鄉村旅遊帶動2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農村貧困人口最多的貴州省則提出設立專項資金等方式推動鄉村旅遊業發展,擬在5年內帶動100萬貧困人口脫貧。

  2016年9月舉行的國際山地旅遊暨戶外運動大會上,《國際山地旅遊減貧宣言》發佈。《宣言》提出,山地旅遊是創造體面就業、增加就業、消除貧困和促進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減貧是發展山地旅遊的重要使命和美好願景。

  《宣言》也提出了山地旅遊的扶貧方略:積極探索鄉村旅遊、生態旅遊、健康旅遊等山地旅遊形式,推動山地旅遊與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産業融合發展,為當地貧困人口擴展就業機會提升收入水準。

  事實證明,旅遊扶貧憑藉其強勁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帶動作用,已經成為扶貧攻堅的生力軍。

  2016年,黔西南全州旅遊收入達226.21億元,同比增長61.4%,共接待遊客2866.46萬人次,同比增長50.2%。與此對應的是,黔西南的扶貧事業也收到了顯著成效,2016年全州10.02萬貧困人口脫貧、132個貧困村出列、3個貧困鄉(鎮)“摘帽”。

  “在貴州這樣山地資源豐富的地區,山地旅遊開發已成為扶貧的良藥。”中國旅遊協會休閒度假分會負責人這樣評價。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