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的舉措與成效

2017-09-22 10:00:25  來源:經濟日報  責編:陳晨

  經濟日報訊: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是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5年,也是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的5年。今後,我國既要完成2020年的綠色發展目標,也要為2020年以後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因此,有必要對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與改革的舉措和成效進行總結與梳理,進一步形成今後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改革的決心和定力。

  在理念培育方面,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及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文明發展觀為各方廣為接受,高品質、有效益的發展正在成為各界的自覺實踐,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在主體架構方面,通過改革有序地發揮了地方黨委、地方政府、地方人大、地方政協、司法機關、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環境共治的格局正在形成,促進了環境品質的改善。

  在區域發展方面,通過改革統籌和優化了區域的發展資源。上游與下游間的生態補償以及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點領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區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正在全面建立,區域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開始發揮效應。排污權交易、碳排放權交易、水權交易、用能權交易正在進行,污水和垃圾處理的第三方治理市場持續火爆,為改善區域環境品質奠定了市場基礎。城市垃圾分類和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穩步推進,農村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和農村污水治理在一些省域取得突破,城鄉環境的綜合整治取得新進展,社會文明意識和文明水準進入新階段。通過區域一盤棋的綠色發展改革,整體提升了區域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率。

  在有效監管方面,通過建立健全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區域産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既提高了行政審批效率,又預防和控制了區域環境風險。通過省以下環境保護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與懲罰造假,維護了環境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初步形成了以環境品質管理為核心的大氣環境管理模式,實現了管理模式的轉型,有力地提高了環境品質。通過打擊環境監測數據造假,保證了地方環境保護審批和環境保護考核的真實性,維護了環境保護考核和生態文明評價考核的嚴肅性,有利於形成正確的政績觀。通過省以下環境保護垂直監管,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市縣的地方保護主義;通過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和環境保護專項督查,有力地打擊了環境保護形式主義。而這些,是以前都想解決而難以解決的。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