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的三産融合之路

2018-06-21 09:47:44  來源:農民日報  責編:陳晨

  “生態興則文明興”,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7年,浙江省被確立為全國唯一的省級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同時成為首批農業綠色發展試點先行區。浙江省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的發源地,行走在浙江大地,綠意無處不在。

  浙江一直實行省直管縣的財政管理模式,實踐探索在縣城,發展活力在鄉村。為了深度解析可持續發展的“浙江經驗”,日前,記者隨機挑選了3個縣域,探尋總結其可持續發展的具體經驗。

  松陽縣:茶葉轉型靠融合

  曾經,農業生産只以産量論英雄,一些地方甚至不惜毀林填湖以擴大生産規模。然而,隨著全國性的産銷失衡,農産品價格連連走低,滯銷事件屢見報端,豐産不豐收讓農戶叫苦不迭。

  在浙江西南部的松陽縣,最近七八年,茶葉面積一直保持穩定,但産值卻一路上揚。論茶葉畝均産值,松陽是全省平均數的近兩倍,全國平均數的3倍多。在松陽,12萬畝的茶葉種植面積,40%的人口與茶關聯,50%的農民收入、60%的農業總産值均來自於茶。

  松陽茶葉辦主任劉林敏告訴記者,這其實就是産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縮影:以前光盯著産量,犧牲了品質,價格總是賣不高。如今轉變思路,注重綜合效益,抓品質、抓行銷、抓産業鏈上的融合發展,反而效益更好,也讓産業走出了低谷。

  品質怎麼抓?松陽從種植端的標準化入手,推行合作社上門服務,茶農每年每畝只要繳納100元的服務費,就可享受到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既免去了一家一戶防治難的問題,又避免了濫用農藥的現象,農戶還節本省心。

  在松陽,每個産茶鄉鎮都有這類作業服務機構,服務面積佔到了全縣茶園的七成以上。這幾年,茶農種茶更輕鬆了,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的各個環節,背後都有規模化的專業組織,比如茶苗商、茶機商、茶園“理髮師”、採茶工仲介等,直接從業人員就超過了兩萬人。

  行銷怎麼抓?當各地産量猛增之時,松陽未雨綢繆,早就開始探索精深加工和品牌化道路:小小一個縣,茶資源綜合利用産品就有20多種,年産值超過了5億元;精心培育“松陽銀猴”區域公用品牌,連續10年舉辦茶商大會,為企業搭臺唱戲,增加産品附加值。

  松陽解決茶葉銷售的另一個“砝碼”,在於強大的專業市場。在重點産茶鄉鎮,有標準化的茶青市場,茶農可直接對接加工企業;在縣城的浙南茶葉市場,4000多名茶商常駐於此。

  如果説市場賣的是茶葉,那麼現在,松陽還賣起了風景。在新興鎮橫溪村的大木山茶園,這裡可觀光、可體驗、可騎行,周邊主題民宿配套齊全,自從被評為4A級景區後,人氣旺上加旺。通過茶旅融合,傳統産業開始迸發新機。

  據悉在松陽,光茶旅遊每年就可吸引300多萬遊客。通過一二三産業的融合發展,2017年,松陽茶葉全産業鏈産值突破100億元大關,堪稱浙江農業全産業鏈發展的模範。

  慈溪市:項目引進講配套

  這幾年,各類農業園區在全國遍地開花,但問題也不少。比如説,由於缺乏科學規劃和佈局,要麼産業過於單一,要麼內部主體之間、園區與園區之間各自為政,地越種越薄,肥越用越多,畜禽廢棄物卻四處橫流。

  而在浙江,這些問題基本找不到。作為全國首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省,生態循環理念已經在浙江普及。

  在東海之濱的慈溪市,一個總面積達15.5萬畝的現代農業産業園內,投産不久的“正大蛋業”,正演繹著一幅生態化的養殖畫面:100萬羽蛋雞,年産雞糞2.8萬噸,通過地下管道送至有機肥廠後,是公司3萬多畝種植業的最佳肥料。

  據慈溪農業開發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最初引進像“正大”這樣的畜禽養殖企業時,開發區就充分考慮了種養結構的配比,每兩萬畝農田即配套一個大型畜禽養殖項目,目的就是實現綠色生産。

  當然,資源要可持續,生態循環只是其中一部分。這幾年,慈溪力推農藥、化肥的減量技術。比如説減藥,當地一方面倡導使用低毒、低殘留、高效農藥,另一方面,則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和生物物理防治技術,如今這類示範區已有128個。幾年運行下來,減藥減肥的效果十分顯著。

  秸稈綜合利用和農藥廢棄包裝物的回收處置,是慈溪的亮點工作。像“中冠農資”利用周巷萬畝蜜梨基地的廢棄果蔬枝條,通過機械軋碎成粉末狀,再製作成生物質燃料、有機肥、食用菌菌棒等,利潤頗為可觀。而經過統一回收和處置,農藥包裝物在慈溪也告別了“河邊躺、田裏埋”。

  2017年,慈溪現代農業産業園入選了首批11個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的創建名單。未來,園區還將投資3000萬元,專門用於綠色發展,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生態循環農業、清潔田園等四大行動,其目標是打造成為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先行區。

  德清縣:鄉村振興看後勁

  對於新農村建設,沒有一個地方不重視,可投入大把人力、物力、財力後,儘管環境設施得到改善,但由於缺乏“造血功能”,鄉村依舊死氣沉沉,甚至難以為繼。人們開始意識到,光砸錢只能是“面子工程”,無法觸及根本性問題。

  對此,德清縣阜溪街道五四村的做法是:植入産業元素,變美麗鄉村為“美麗經濟”,帶著大家共同致富。現在,村裏有20多家特色民宿,每年純收入都有幾十萬元。幾乎家家都蓋起了小洋樓,開上了小汽車。

  五四村地處山區,土地捉襟見肘,靠啥致富?從2002年起,在村書記孫國文的引導下,村裏大膽探索土地流轉,連片出租給大戶,村民則“洗腳上田”,進廠務工。短短幾年,9個生態種植基地落戶五四村,3000多畝土地全部實現流轉。

  如果説這場“土地革命”,讓五四村找到了“聚寶盆”,但真正改變小村命運的,還屬投身鄉村旅遊之後。五四村毗鄰莫幹山,隨著鄉村遊的興起,經營主體探索農旅結合,轉型休閒觀光農業,老百姓則開起了農家樂、民宿,村裏則索性因勢利導,將整個村打造成大景區。

  2015年,五四鄉村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基礎設施配套、環境提升按下了“快捷鍵”。這幾年,通過鄉村旅遊發展,確實讓五四村嘗到了甜頭。

  記者發現,在德清,像五四村一樣,生態秀美的村莊比比皆是,許多人都吃上了“旅遊飯”。10年間,縣裏一手抓新農村建設,提升環境和設施;另一手鼓勵發展鄉村旅遊,兩者相得益彰、互促共進。各個村有了産業作依託後,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創業增收。

  “鄉村如何振興?我們主要看後勁,産業平臺是關鍵,人和資本便都會跟著來。像這幾年,村裏7名本科大學生畢業後,都陸續回來創業。接下來,還會有十多億的工商資本進駐,和全體村民一起發力鄉村旅遊。今後五四村的定位很明確,就在綠色發展上動腦筋!”孫國文説。

  據了解,在德清,光精品民宿就有550多家.在該縣西部山區,光農房出租就能人均增收6000元。根據計劃,在未來3年內,德清一半以上的村莊將創建成A級景區.其中20%的村還有望成為3A級景區。(作者 蔣文龍 朱海洋)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