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造福人民的優質生態空間

2018-09-13 10:28:15  來源:北國網  責編:陳晨

  北國網訊:最近,在學習關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過程中,同一些專家學者開展研討和交流,形成一些心得和體會。這裡想就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及最近熱議的“紅旗河”西部調水方案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改革開放40年來,國內經濟建設和對外開放兩個大的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社會生産力和國家綜合國力顯著提升,GDP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人民群眾生活水準的提高更是有目共睹。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對地區及世界事務的影響力都得到空前的提高。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新中國,通過近70年的努力與拼搏,不僅牢牢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而且已經走進世界舞臺的中心。對此,我們的朋友真心歡迎,我們的“對手”也不得不承認。

  與此同時,我們的黨始終清醒地意識到並反復告誡各級領導幹部,全黨上下,都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按照既定方針創造性地開展各項工作,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此,我們絕不能驕傲自滿、止步不前,必須持之以恒、不間斷地向前邁步,才有可能完成14億中國人民賦予我們的神聖時代使命。

  在影響和阻礙我們向前發展的所有問題中,我國對加強國內的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給予了特別的重視,並把它提拉到十分前置的位置。在“四位一體”的基礎上,又拓展到“五位一體”,明確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並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在“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中享有基礎性、根源性的地位。進一步明確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的重要意義,強調它將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必須牢牢堅持不動搖的指導方針,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要始終把握住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這一環,開動腦筋,拿出行動,認真貫徹落實。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5月,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又再一次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

  那麼,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目前亟待解決的具有全局性的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就是:如何使我們現有的土地、水及其生態環境等等,能夠跟得上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現實需求和長遠需要,能夠使我們的人口增加與可利用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增加相匹配,即,使我們內生的、剛性的供需矛盾能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得到有效的緩解並實現動態的平衡。

  而對土地和水的資源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密切相關的。水是最基本的前提條件。土地離不開水。沒有水或者嚴重缺水的土地,是生産不出糧食和其他農産品的,更不適合人的居住。水資源的嚴重匱乏,也是生成貧困的一個重要因素。

  大家都知道,我國地域遼闊,跨躍高、中、低三個緯度帶,由於東西距海的遠近、南北緯度的高低相差大,全國降水量和徑流量的地區分佈極不均勻。總的趨勢是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這就決定了我國水資源在分佈上,具有時空分佈不均衡和水土資源組合不平衡的顯著特徵。

  長此以往,便形成了這樣的局面,即我國南方4個流域(長江流域、華南諸河、東南諸河、西南諸河)的水資源總量佔居全國總量的81%,耕地面積卻只佔全國的35.9%;北方4個流域(東北諸河、海灤河流域、淮河和山東半島、黃河流域)的水資源總量只佔全國總量的14.4%,耕地面積卻佔到全國的58.3%。不僅如此,水量分佈不均衡的結果,還導致水旱災害頻繁發生。西南地區各大水系每年都要承受嚴峻的防洪壓力,而西北地區卻可能常年乾旱缺水。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各地工農業生産和人民群眾的生活,也使國家和各級政府不得不拿出相當的精力和資源去應對各種各樣的生態“突發”事件。

  因此,面對“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樣的大問題,我們首先要考慮並著手下大力氣解決的,就是如何使我國的水資源分佈狀況從絕對的不均衡逐步轉向相對的均衡。

  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多位院士牽頭協調有關部門和單位的專家學者,組成調查組,幾年來行程十幾萬公里實地考查,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擬定了一個稱之為“紅旗河”的西部調水的宏偉方案。其基本思路,是將青藏高原東南部豐沛的水資源調往乾旱缺水的西北地區。主要設計路線是:從雅魯藏布江取水,經過易貢藏布、帕隆藏布到達怒江,于滇藏交界的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江並流處穿越橫斷山脈,之後沿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地區依次經過雅礱江、大渡河、岷江和白龍江,一路北上,再穿秦嶺,過渭河、黃河,沿河西走廊向西進入新疆,沿阿爾金山、崑崙山的山前平原向西延伸至和田和喀什。另外,調水過渭河之後,還可另開闢三條支線,分別延伸至華北、東北及西北大部地區。

  這樣設計出來的“紅旗河”西部調水方案,將西南諸河、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西北諸河全部貫通,並輻射影響淮河流域、海河流域和遼河流域,兼顧生態、供水、防洪、航運、發電等多重功能;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完善的工程體系,形成至少2000個流量的分洪能力,使之具有全程自流、調蓄充分、輻射廣闊的特點,從而成為調節旱澇、造福各流域人民的重要基礎設施。

  “紅旗河”西部調水方案可極大改變我國水資源長期分佈不均衡、水土資源不匹配且不斷加劇的狀況,成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切入口。它作為一個優質的生態産品,不僅可以有效地保護我們現有的社會生産力及其賴以存在的基礎不致停頓和萎縮,而且能夠促進社會生産力繼續向前快速發展,併為中國未來幾十年及至幾個世紀的發展壯大營造出廣闊的空間和地域。

  一、“紅旗河”可以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生態和經濟環境,形成一個新的巨大的動力源。它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國人口和經濟活動過分集中于東部地區的傳統格局,在加快西部大開發進程的同時,帶動一系列上下游産業成規模地發展,從而構建起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逐步提高供給體系的品質和效率,不斷提供更好更新的商品和服務,為國家經濟總量可持續增長、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紅旗河”可以産生出一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大量潔凈水源源不斷進入我國西北地區,經濟和生態效益長年累積,可以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有效推進大氣和水污染防治以及土壤荒漠化防治,使乾燥少雨、日較差很大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得以逐步改善,從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局面。

  三、“紅旗河”可以開闢出一個巨大的可以騰挪置換的農業發展空間。大量水資源的進入,將使我國西北地區平添近2億畝綠色良田,大幅緩解我國人多地少的矛盾。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可以同東部地區實施基本農田置換,讓東部國土得以暫時休整和恢復。我國西北將成為發展綠色農業、設施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新天地,並可提供1.5億國民的發展空間,引發近兩億人的經濟地理重構。

  四、“紅旗河”可以大大加強我們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建設。西部地區地廣人稀、經濟落後、民族集聚、文化隔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也是提升全國平均發展水準的巨大潛力所在。“紅旗河”作為水資源統籌協調的現實抓手,在其建設和建成後的發展過程中,必將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發揮加強各地區聯繫、團結各地區各族人民的紐帶作用。“紅旗河”還可與“五橫四縱四齣境”綜合運輸大通道建設、能源通道建設、口岸建設、國際通信樞紐和信息中心建設等協調並行開展,共同推動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

  五、“紅旗河”可以使西北地區真正成為通往中亞、西亞和歐洲的“一帶一路”建設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支點。受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等等因素影響,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總體呈現東強西弱的特徵,制約了東西雙向互濟全面開放格局目標的實現。“紅旗河”建成後,隨著優質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經濟環境和科技環境的逐步形成,在全球信息化和物流現代化的支撐下,西北地區必將成為聯動中亞、西亞及至歐洲的重要窗口,發展成“一帶一路”重要節點上的繁華地區。(作者 周力)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