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長制丨重慶“雙總河長制”見成效

2018-12-12 17:19:27  來源:中國網  責編:陳晨

  中國網訊:12月11日,奉節縣鶴峰鄉鄉級總河長陳洪林和往常一樣,來到橫貫鶴峰鄉場鎮的墨溪河巡河。

  就在去年初,鶴峰鄉境內3公里墨溪河河道上還密密麻麻地排列著8家非法採砂場,不但破壞了河道、污染了河水,而且常年採砂、運砂帶來的粉塵也讓周邊居民叫苦不迭。

  重慶全面推行河長制後,奉節縣重拳打擊非法採砂違法行為,陳洪林也以鶴峰鄉鄉級河長的身份,帶著同事們取締了轄區8家非法採砂場。如今,清澈的墨溪河水順著河道緩緩流淌,原本美麗的墨溪河正在恢復水清河暢岸綠的原貌。

  墨溪河的變化,只是重慶全面推行河長制的一個縮影。2018年,重慶針對“水臟”“水渾”等水環境問題,將河長制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統籌考慮,與中央環保督察整改、鄉村振興戰略和長江經濟帶保護髮展等深入融合推進。截至目前,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為優,長江支流水質總體優良,長江流域重慶段未發生重特大污染事件,實現了“一江清水向東流”。

  全面推行河長制 已成重慶生態環境保護中心工作

  深冬時節,行走在永川區臨江河邊,河水清澈、兩岸綠樹成蔭。

  臨江河是長江上游一級支流,也是永川的“母親河”。臨江河全長100.18公里,永川段佔86.18公里,曾承載了永川三分之二人口的生活用水和2.5萬公頃土地的農用水功能。然而,就在一年多前,臨江河永川段因污染加劇成為沿河居民避之不及的臭水溝,並因城區內的黑臭水體被掛牌整治。隨著河長制在重慶市全面推行,永川區把治理臨江河流域工程作為全區最大的“一號民生工程”來抓,通過河外截污、河內清淤、清水補給、生態修復等措施,使臨江河正在恢復水清岸綠的原貌。今年,臨江河中山路段還入圍到重慶市河長辦主辦的“重慶最美河流”評選中。

  臨江河的轉變,得益於重慶市全面落實河長制。如今,重慶各級黨政部門已將保護長江母親河和三峽庫區水生態安全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中心工作。

  市河長辦主任吳盛海介紹,重慶地處長江上游和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國家重要淡水資源戰略儲備庫,承擔著保護三峽庫區和長江母親河的重大職責,在長江流域乃至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肩負重大使命。2018年,重慶在河庫保護中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大局,不斷強化“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體現“上游水準”。同時,將河長制工作納入區縣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和市級機關黨政目標績效考核,對區縣總河長履職不到位情況實行倒扣分。

  重慶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河長制工作,創新實施了“雙總河長制”,即由市、區縣、街鎮三級黨政“一把手”同時擔任“雙總河長”,齊抓共管河長制工作。同時,兩次充實完善全市河長制組織體系,將市級河長由3名增至20名,市級河流由3條增至23條,市級責任單位由22個增至30個,建立了市、區縣、街鎮三級“雙總河長”架構和市、區縣、街鎮、村社區四級河長體系。目前,全市分級分段設置河長共17551名,實現全市5300余條河流、3000余座水庫“一河一長”全覆蓋。重慶實行的“雙總河長制”也獲得了水利部、長江委肯定,並在全國進行推廣。

  重慶水系發達、河流眾多,要管好這些“毛細血管”,必須凝聚社會力量形成治水“合力”。吳盛海介紹,在市、區縣、街鎮、村社區四級河長體系以外,重慶市還活躍著一大批民間河長。江津區石蟆鎮是長江入渝第一鎮,當地成立了一支由鎮、村兩級河長及民間河長196人組成的護河隊伍,共同守護長江一江碧水、兩岸青山,使得過去猖獗的非法採砂、電魚等現象得以收斂。而在榮昌區安富街道斑竹村,當地種植大戶宣善文為了種植出更高品質的蔬菜,自掏10萬元治理該村九眼橋河,他也因此被聘任為榮昌區首名民間河長。

  聚焦“水裏”抓改革 建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重慶市實行河長制的近期目標是治理“水臟”,也就是水環境污染問題。但河流有上下游,流動的河水不受行政區劃的限制,上游來水如果有污染,下游的水質自然好不了。

  為了保護水環境,重慶市聚焦“水裏”抓改革,建立了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方案提出,以各流域區縣間交界斷面的水質為依據,達標並較上年度提升的,下游補償上游,反之則上游補償下游。另外,對上下游區縣建立流域保護治理聯席會議制度、聯防共治的,給予一次性獎勵200萬元;對上下游區縣有效協同治理、水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的,進行市級轉移支付傾斜。對補償機制建立滯後的區縣,將以考核基金的形式加以調控,水質超標者,相應扣減考核基金。通過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守住水環境“只能變好、不能變壞”底線,搭建上下游聯動、合作共治的政策平臺。

  今年2月份,永川、璧山、江津3區簽署協議,率先在璧南河建立流域橫向補償機制。機制建立後,引導和帶動作用凸顯,目前璧山區正採取組合措施提升境內流域水環境,兩年內將整治工業污染源1600多家,同時升級改造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以確保出水穩定達標排放。按照計劃,2020年前,重慶全市19條流域面積500平方公里以上且跨兩個或多個區縣的次級河流將全部建成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同時,重慶市與四川、湖北等相鄰省市打破區域界限,上下游區縣、市州通過跨界聯動、共治共管,共同保護河流水環境。今年6月,四川、重慶簽訂《重慶市河長辦公室、四川省河長制辦公室跨省界河流聯防聯控合作協議》,雙方約定建立聯絡員制度、信息共享制度等7個方面機制,打破管理現狀困境,共抓跨省界河流聯防聯控工作;今年9月底,重慶市黔江區與湖北省利川市簽訂鬱江聯防聯控框架協議,實現鬱江流域攜手共治;今年11月19日,重慶市銅梁區、潼南區與四川省遂寧市、資陽市四地的河長辦共同簽署了《河長制領域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約定通過合作力爭在2020年底前實現瓊江水質總體上保持在III類。

  重慶市各流域上下游區縣也加強協作,實現跨界聯動治理。

  龍溪河為長江左岸一級支流,流經梁平、墊江、長壽三個區縣,河長221公里,流域面積3213平方公里,近年來污染嚴重,部分河段幾乎成了“六彩河”。近年來,市級各部門協同推進龍溪河流域污染治理,對龍溪河流域生態空間佈局、産業發展佈局、生態修復治理及防洪工程項目進行統籌謀劃,印發《重慶市龍溪河流域水體達標方案(2015—2017年)》,劃定了龍溪河流域水功能區,明確了各個水功能區水質管理目標,並確定了水域納污能力及限排總量,編制了《龍溪河流域生態修復與治理(試點)實施方案(2017—2025年)》,並成功爭取將龍溪河流域納入國家首批16個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梁平、墊江、長壽三個區縣也建立跨境聯動機制,全面開展聯合執法、風險排查、應急處置,使龍溪河水質持續改善。重慶統籌規劃、精準治理龍溪河的經驗做法,日前也被納入國務院第五次大督查發現的典型經驗做法,給予全國通報表揚。

  調“遠水”解“近渴” 興建水利工程實現生態補水

  在山高坡陡的重慶,工程性缺水一直是重慶市水利工程最大的“短板”,已成為重慶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在重慶市,水資源分佈極不平衡,渝西地區水資源短缺,渝東南、渝東北由於大江大河過境,水資源則相對豐富。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2018年,重慶實施了全市水源工程建設三年行動,通過加強骨幹水源工程建設,發揮工程性措施對修復河庫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這一系列工程建設的目的,就是通過工程調蓄,讓水多起來。”吳盛海介紹,未來3年,重慶市將計劃啟動建設124座水庫,其中包括7座大型水庫、67座中型水庫以及50座小型水庫,建成後將新增供水能力20億立方米,不但能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水源保障,同時也能減少流入長江幹流泥沙總量,使當地的水生態環境得以明顯改善。

  如何解決渝西因水資源短缺而導致的河流生態需水量不足,從而使當地的水生態環境得以根本性改善?今年11月底,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試驗段)在江津區油溪鎮華龍村正式開工。該工程由水源泵站、調蓄水庫和445公里長的輸水管線組成,估算總投資約為160億元,施工總工期為54個月,建成後,將實現從長江、嘉陵江提水輸送至渝西地區。屆時,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年供水量可達11.35億立方米,可解決渝西1354萬居民生活用水,支撐地區生産總值17950億元,新增保灌面積42.2萬畝,改善灌溉面積78.4萬畝。同時,還可退還渝西地區因生産生活擠佔的生態和農業用水5.76億立方米,保障河流生態環境用水。

  緊鄰重慶主城西郊的璧山區屬於典型的低山丘陵缺水地區,但在日前卻通過了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驗收,其經驗之一,就是通過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加強對水的調控,將境內“一河六湖十八濕地”連通,在豐水期對富餘水進行有效攔蓄,從而改變璧山工程性缺水的狀況,恢復河庫生態環境。巴南區也啟動了“四水聯通”、北水南調工程,從五步河、一品河跨流域向南彭水庫、花溪河調水,在滿足下游場鎮生産生活用水的同時,也提高了花溪河生態流量和納污能力,改善了流域生態環境。(作者 吳一凡)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