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不是拖累經濟 是改造經濟

2019-03-11 15:23:30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我就想好好跟大家説説,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與經濟發展確實能實現雙贏。”在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廳長徐恒秋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説。

  2018年,安徽省GDP首次突破3萬億元,增長8.02%,高於全國的6.6%,踏入“3萬億俱樂部”。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3%,居全國第四位。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1.8%,居全國第二位。安徽省多項環境指標也達到多年來最好水準。安徽省是如何實現以生態環境保護推進高品質發展,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贏的?

  污染治理騰出環境和市場容量

  “環境與經濟雙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整治‘散亂污’企業,為合法規範生産經營的企業騰出了生態環境容量和市場容量。”徐恒秋分析道,騰出環境和市場容量發展高新高端産業,培育新動能和新的增長點,為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夯實了基礎。

  安徽省用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高品質發展,制定出臺《安徽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全省上下協同作戰,按季度對各市大氣環境品質改善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調度,實施動態考核“限批”。2018年,安徽省開展了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專項行動。至2018年底,全省226條黑臭水體,已完成整治187條,消除比例為82.7%,完成2018年目標任務(消除比例達到80%)。

  安徽省成立了黨政主要負責人親自擔任主任的省環境保護委員會。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3次帶隊赴長江沿線明察暗訪,查看入河排污口、水源保護區和污染排放企業;率隊沿新安江全方位踏查,深入調研、推進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工作。安徽省省長李國英多次赴長江流域、淮河流域訪查整改情況。為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在全國開創性地建立了《省級領導包保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工作制度》,省委、省政府領導分別包保1個市,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協領導分別包保重點區域及相關問題,並深入現場調研督導,形成四大班子共同推進突出環境問題整改的良好局面。

  一系列專項行動等打擊了“散亂污”企業,促進了生態環境品質的改善。2018年,安徽省PM2.5年均濃度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了12.5%,PM10年均濃度7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6%;全省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71%,同比提高4.3個百分點;全省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75.2%,同比提高3.5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1.9%,同比下降0.9個百分點,均達到年度目標要求。

  2018年,安徽省主要經濟指標,包括固定資産投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等都在全國的位次明顯前移,初步形成了經濟高品質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協同推進的良好局面。徐恒秋説:“這充分説明,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保護是相一致的。”

  “所以我經常説,環保不是拖累經濟,環保是改造經濟。越是經濟不好的時候,越要利用環保對生産結構進行調整。”徐恒秋説。

  生態補償促進自身造血

  “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我們已經成功進行了兩輪試點,每輪試點為期3年。”徐恒秋告訴記者,“這是國內首次探索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新安江流域是習總書記親自倡導和推動的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先行探索地,也是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實踐地。試點實施以來,新安江上游水質連年為優,成為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

  試點經驗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充分肯定,試點工作入選中國改革十大案例,在全省乃至全國進行複製推廣,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大創新。

  2018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全面推廣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經驗的意見》,全面推開生態補償機制。安徽省境內121個斷面納入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範圍,2018年共産生水污染賠付和生態補償金4億元。同時,探索全省大氣環境品質補償工作。2018年,全省各市共産生環境空氣品質生態補償資金6600萬元。

  生態補償機制在為地方輸血的同時,也帶動地方産業轉型升級,為地方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內在動力。近3年來,黃山市共否定外來投資項目180個,投資總規模達160億元。黃山市已經關停了170多家污染企業,90多家工業企業陸續搬遷至循環經濟園,優化升級項目510多個。

  保護好“八百里皖江”

  “八百里皖江,我們著力構築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道防線’,讓一江清水向東流。”徐恒秋説。

  2018年6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全面打造水清岸綠産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的實施意見》,深入謀劃打造水清、岸綠、産業優的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的思路目標。

  ——“禁新建”。沿江1公里以內除事關公共安全及公眾利益的建設項目外,一律不再新批項目,已經批准的項目一律不得開工建設。

  ——“減存量”。取締關停沿江1公里以內“散亂污”企業,分類分年有步驟地推進重化工、重污染企業搬進園區,持續鞏固“五治”行動。

  ——“關污源”。管住江上、入河排污口及城鎮污水、農村面源污染,不斷改善環境品質。

  ——“進園區”。推動搬遷、新建項目有計劃進園區,加快開發園區優化整合,確保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到位。

  ——“建新綠”。全面實施生態復綠工程,對沿江綠化空白區域進行補綠,打造沿江國家森林城市群和綠色生態廊道。

  ——“納統管”。做到園區企業、環保設備運行、環保數據的監測“三個全覆蓋”。

  ——“強機制”。健全多元投入、政策統籌、生態補償、協同合作等機制。

  通過實施“七項行動”,安徽省加快構建綠色創新體系和綠色産業體系,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有機統一。

  2018年,長江(安徽)流域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76.3%,較2015年提高1.3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3.3%,較2015年下降3.4個百分點。

  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指引下,皖江生態體系品質和穩定性逐步提升,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圖景徐徐展開。(作者 文雯)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