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涵養自然生態 重現蜀風雅韻

2019-03-18 10:18:01  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陳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內頁-文章圖片模板

  光明日報訊:和煦的暖陽下,今年元旦才對公眾開放的四川成都北湖生態公園,春節期間迎來了客流高峰,青草地、騎行道、環湖步道,處處都是嬉笑玩鬧的人群。成都系統謀劃、高標準建設公園城市,給群眾生活帶來滿滿幸福感。

  2018年5月,成都成立天府公園城市研究院。研究院智囊團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認為,公園城市不是簡單的“公園+城市”,而是公共、生活、生態、生産四大基本屬性疊加的生命系統。

  2018年7月,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公園城市建設局正式掛牌。成都迅速行動,系統謀劃、高標準建設公園城市,力求塑造“推窗見田、開門見綠”的城市形態,重現天府之國“窗含西嶺韆鞦雪”的盛景。

  天府之國,一座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現代化城市正快速崛起。

  形成城園相融的公園城市美麗格局

  夜幕降臨,站在成都東郊龍泉山頂向西遠眺,可見城裏隱約的燈火,身後則是成片的森林。距成都30公里,在龍泉山上的農家樂住一晚,就可真切感受到繁華都市與寧靜大自然的奇妙相融。

  “讓都市人享受山水田園生活。”6年前,外地人張昊來到龍泉山,被這裡美好的田園景觀和自然生態吸引,決心紮根於此。他開辦了一家水中有影、雲中穿歌、澗中賞花的“水雲澗”農家樂。很快,水雲澗成為龍泉山農家樂發展的一個標杆。

  利用大自然的饋贈,張昊要做有格調、有趣味、有情懷的生態度假休閒業態。這想法與龍泉山森林公園的規劃建設不謀而合。

  龍泉山與龍門山,一東一西,將成都夾在中間,形成生態屏障。2017年修編的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提出,將龍泉山打造成城市森林公園,連接東邊新建設的空港新城、簡州新城、淮州新城和西邊的中心城區,實現城市空間格局從“兩山夾一城”向“一山連兩翼”轉變。

  據了解,將在2020年初步建成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東西跨度10多公里,南北延綿90多公里,總面積達1275平方公里,相當於1.7個成都中心城區,將成為成都獨具特色的“城市會客廳”。

  一座山,變成一個超級城市中央公園,既推動成渝相向發展和成都平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又充分利用成都資源稟賦,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全面體現了新發展理念。

  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態本底,未來幾年,成都計劃推進全域公園景觀體系建設,高標準建設綜合公園100座;推進天府植物園、天府動物園等專類公園策劃規劃,建設多類型、特色化專類公園50座;開展“城市森林花園建築”試點,提高中心城區綠視率。目前成都已形成13大行動計劃、數十類行動項目,並將加快建設天府錦城、交子公園社區和鹿溪智谷等公園城市示範片區,以此引領推動全域公園城市建設。

  “我們將大力涵養自然生態格局,描繪大尺度公園城市肌理。”成都市發改委主任楊羽説,成都統籌佈局世界遺産公園、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郊野公園、小遊園和微綠地等多種類型公園,將形成“園中建城、城中有園、城園相融、人城和諧”的公園城市美麗格局。

  建設生態經濟體系的錦繡畫卷

  在成都的建設理念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內核在於生産方式的變革,以經濟組織方式變革為抓手,以技術創新為支撐,以新經濟為引領,建設以産業生態化和生態産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

  2018年3月27日,成都公佈《推進綠色經濟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成為國內綠色經濟發展的領先城市,綠色低碳製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00億元以上。

  綠色經濟是成都早就確定重點發展的“六大新經濟形態”之一。圍繞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循環高效的生産方式,成都強化創新驅動的綠色産業體系,加快發展以新經濟為引領的環境友好型産業,推進知識、技術、信息等創新生産要素與傳統産業融合聚變;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導入綠色高效的産業發展模式,引導資源向綠色高效集約方向聚集。

  另一方面,成都按照“依法關閉一批、整改規範一批、調遷入園一批”的要求,加快傳統産業綠色改造升級。目前,全市已全面淘汰小水泥、小火電、小石灰窯,整體退出了煤炭生産、煙花爆竹和鋼鐵長流程冶煉,進一步優化調整了産業結構。

  在藍天保衛戰中,成都2018年全年收穫三分之二天數的優良天;在碧水保衛戰中,成都2018年全面完成錦江幹流和重要支流截污、清淤等工作;通過實施“全域增綠”,成都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2.30%、綠地率達37.3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5平方米。

  成都自古就是一座公園般的城市。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形成了獨特的兩江環流的城市格局。依水而居的城市民俗畫卷和平原上水系交錯的鄉村田園風情,成為千百年來成都人的日常生活圖景。成都市農委主任張俊國説,成都將在成都平原上營造田成方、樹成行、水成網的川西平原美景,加快建設一批農、商、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促進傳統農業産業升級,重現“岷江水潤、茂林修竹、美田彌望、蜀風雅韻”錦繡畫卷的意境。

  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今年春節前夕,成都啟動了首屆綠道生活節。街頭音樂節、錦城綠道春聯進萬家、文創精品市集、極限運動表演、親子樂園、城市詩意跑以及社區傳統文娛活動等,統統被放進綠道之中。經過一年多的建設,綠道已不再只是入眼之綠、行走之道,而是成為這座城市新的生活方式,提升了整座城市的生活品質。

  2017年5月,成都啟動天府綠道規劃建設。規劃中的區域級、城區級、社區級共16930公里的三級綠道系統,不僅將建成連片的森林、水系、濕地等生態資源,還將城市的河流、公園、社區、文化中心等串聯起來,形成覆蓋全域的生態“綠脈”。屆時,整個成都將成為一個大美的公園,重現《蜀川勝概圖》的盛景。

  截至2018年年末,成都已建成綠道2600多公里。綠道延伸處,不僅有放眼的綠、暢通的道,還有可以休閒談心的咖啡廳,可以閱讀休憩的書店……這些設施,初步打通了城市生態動脈,成為城市生活空間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成都高品質休閒生活方式提供了全新的場景。

  曾有2000人以上工業企業160多家、從業人員15萬人、工業産值佔據成都市半壁江山的成都市成華區,立足工業遺産,走活傳統産業轉型升級之路,讓一座座老舊廠房“長出”創意新經濟,“老東郊”變身文化創意産業高地“東郊記憶”,煥發出新的活力。

  “如果説,寬窄巷子‘最文化’,太古裏‘最時尚’,那麼東郊文創集聚區就是‘最娛樂’。”成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東郊記憶每年入園遊客達500萬人次,已累計接待入園遊客超過3000萬人次。

  “我們將延續城市文脈,統籌歷史文物保護和城市更新,傳承成都故事和民風民俗,推進城市修補、生態修復,構建歷史文化空間展示體系,留住反映和留存城市風貌與文化特色的鄉愁。”楊羽説。

  城市為人而生,因人而發展。而今的成都,一幅人與城市、環境、産業和諧共生的畫卷徐徐展開,其中的盛景,也正是成都人眼中一座城市本來應該有的模樣。(本報記者 周洪雙 李曉東)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