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曲唱出新意

2019-03-29 09:59:36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發展“綠色生産”,只有讓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才能讓好理念、好技術真正融入到農業生産之中。

  春種、夏管、秋收、冬藏,田野裏的每個季節,都有屬於自己的歌謠。今年,不少地方的春耕曲都唱出了新意——“綠色”成為這首曲子的主基調。

  “綠色”讓水稻種植“老把式”孫立覺得今年的春耕很輕鬆。孫立是黑龍江省慶安縣七河源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面對即將開始的春耕大忙,他説,今年終於不用“上火”了。

  孫立説,“前兩年推行綠色種植,減少化肥使用,但有鄉親不理解,怕減産,總是晚上偷偷摸摸往地裏揚化肥,我們夜裏都得讓人在水稻田邊上看著。”化肥用少了,水稻單産的確下降了,但是品質提升了,引來不少訂單。一畝地能多掙上三四百元,讓鄉親們嘗到了甜頭。今年剛開始備耕,合作社的社員們就保證,絕不再動偷偷用化肥的念頭。於是,孫立堅持的綠色種植終於得到了回報。

  綠色種植,改變了過去高投入、高消耗的農業生産方式,有利於資源節約利用,有利於土地休養生息,在生態環境和農業資源頻頻亮起的“紅燈”面前,其好處無須多言。但如何才能讓綠色生産真正發展起來呢?

  慶安的這個事例讓我們真切看到,發展“綠色生産”,必須打消農民技術誰來保、銷路哪找、收益會不會少等顧慮,讓他們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只有農民嘗到甜頭真心認可了,綠色發展理念才能真正落實到田間地頭。不然,再好的理念、再好的技術也融入不到日常的農業生産之中。

  讓農民真心認可“綠色生産”,政策供給要充足。比如,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讓不唯産量、更重品質的農民種地不吃虧、收入有保障。令人欣喜的是,今年,中央財政已經計劃安排180億元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對保護性耕作等綠色春耕“應補盡補”,給農民吃下“定心丸”。再比如,完善包括綠色金融、綠色保險在內的農業綠色發展政策體系,既解農民的燃眉之急,也解他們的後顧之憂,把他們參與積極性真正調動起來。

  讓農民真心認可“綠色生産”,技術支撐要到位。農業“綠色生産”瞄準的是優質安全、節本增效,需要精準投入、精細管理,所涉及的減肥減藥、生物防控等技術,對農民來説全都是新鮮事物。若想讓新鮮事物發揮威力,得從兩方面同時加力。一方面,要把這些高大上的科技創新變成易懂、好學的田間竅門,讓農民學得會;另一方面,要把這些實用技術通過送技下鄉、田間講座等方式真正送到農民手中,讓他們用得上。

  讓農民真心認可“綠色生産”,利益聯結要穩定。農業“綠色生産”要求的規模化、標準化,一家一戶的小農經營模式難以實現,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不可或缺。在培育農業綠色發展的新型經營主體時,要謹記這些主體與農戶之間的關係是帶動而非代替,應當通過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幫助農民增加收入,而非與農民爭利,更不能做侵害農民利益的事。

  一年之計在於春。把“綠色生産”的基礎夯得更實,讓一棵棵“綠苗”在春風裏茁壯生長,唯有這樣,“綠色”才能真正成為“三農”發展的底色。(作者 朱 雋)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