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年等著你

2019-04-04 09:34:40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飛得那麼囂張,一看就是斑頭雁;屁股一扭一扭的,是骨頂雞;一頭扎水裏的是魚鷹。當然,最優雅的還要屬黑頸鶴。”在保護區工作多年,袁嶸已經熟悉鳥兒們的習性。

  巡護、救助、投喂、宣教。在雲南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袁嶸和她年輕的同事們守護著這裡的3萬多只鳥。

  3月底,雲南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送走了今年最後一批越冬黑頸鶴。清晨霧靄中,一群人卻依然在念湖的湖心鳥島忙碌。其中,一位穿衝鋒衣的姑娘格外顯眼,犁地、施肥,農活做得十分嫺熟。她叫袁嶸,是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

  出生於1986年的袁嶸,年紀雖不大,卻已是保護區的“老人”。

  7個人,多的時候要保護3萬隻鳥

  “又平安度過一冬!”趁著伸腰歇一歇的工夫,袁嶸跟記者聊起了保護區的鳥,“飛得那麼囂張,一看就是斑頭雁;屁股一扭一扭的,是骨頂雞;一頭扎水裏的是魚鷹。當然,最優雅的還要屬黑頸鶴。”

  “來不過九月九,去不過三月三”,因為天暖,有“心急”的黑頸鶴提前走了近半個月,不過袁嶸依然不敢放鬆警惕。“保護區是為黑頸鶴設立的,但保護的可不止黑頸鶴,現在保護區內少説還有1萬多只候鳥。”袁嶸介紹,經過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30多年的努力,保護區內自然生態呈現恢復、發展趨勢,主要保護對象黑頸鶴數量穩中有升,從保護之初1986年的21隻發展到了目前的800多只。灰鶴佔全省重要濕地灰鶴數量的78%,斑頭雁、赤麻鴨也都佔到全省這兩種鳥類的一半以上。

  令人驚訝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內,保護這3萬多只鳥的只有7名工作人員,其中6位都是女性。而人均巡護面積達1800余公頃,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3萬隻鳥的背後,是整個保護區生態的改善。袁嶸説:“5000多畝濕地、3000多畝草地,水濱的水生植物和湖心的鳥島,為黑頸鶴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而在保護區周邊,曾經被隨意丟棄排放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如今也被統一收集處理。

  有人説,在這裡,待著就是一種奉獻。可袁嶸和同事們的工作,絕不只是待著。最初管理局沒有巡邏車,他們就雇村民騎摩托車帶他們巡護,“黑頸鶴起得早,我們都是6點來鐘趕在黑頸鶴起飛前出發,儘管穿著棉服、打著綁腿,冷風還是直往衣服裏灌,沿湖一圈,回來得一個小時才能暖和過來”。

  如今,順著袁嶸的目光望去,大壩、棧道、越野車等設施設備,早已一應俱全。

  保護鶴的關鍵,是做好人的工作

  巡護回來的路上,袁嶸不時與遇見的村民打招呼。雖是地道的河南姑娘,她卻已經能説一口純正的會澤話。

  “以前水庫這裡其實是條河,後來築起水壩才有了躍進水庫,濕地面積擴大又引來黑頸鶴等候鳥。拍照的人多了,人們就給這座躍進水庫起名叫念湖。”袁嶸告訴記者,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先有人,後有水庫,再有的鶴,最後才建立的自然保護區。

  “保護鶴的關鍵,是做好人的工作。”袁嶸説,與別的保護區多處於荒郊野嶺不同,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人生活的區域高度重合,涉及兩個鄉鎮、兩萬餘人,人類活動頻繁,但人鶴和諧相處的場景卻隨處可見。

  “幾乎每年都會有老鄉給我們送鶴。”袁嶸説,黑頸鶴每年來的時候會澤多霧,鶴有趨光性,看不清方向,很容易飛到老鄉家去。有只鶴掉進了一戶老鄉煮豬食的大鍋裏,農戶聽到動靜幫鶴脫險;也有早起的農戶,發現鶴落在了淺水區,冒著刺骨的嚴寒把鶴救上來……

  一次,有只鶴不小心落到農戶院子裏,因為害怕又誤打誤撞進了客廳、鑽進了臥室,抓破了棉被,把棉絮弄得到處都是。怕鶴受傷,那家人費盡週折抓住鶴後,抱著送到了管理局。袁嶸道了謝,農戶卻不説走,女主人扭扭捏捏地説:“你們的鶴,抓破了我家被子,能不能賠點錢?”

  “有時候我們處理不了,得把鳥送到昆明。”袁嶸説,並不是每次救助都會成功,遇到有鳥沒救過來,他們都要難過好幾天。

  “起初,我們進村入戶做宣傳,老鄉不理睬。後來,我們把宣傳標語印在掛曆、紙牌上,發給村民,大家接受度才慢慢提高。”袁嶸説,保護黑頸鶴已經成為會澤人的自覺,“現在我們去村民家,老百姓第一句話就是我們不打鶴,但是洋芋損失有點大”。

  不過,保護水鳥也並非總是一帆風順。前不久,有位當地客棧的老闆擅自帶領遊客進入濕地,袁嶸勸阻時客棧老闆態度蠻橫,後來警察出面才平息紛爭。“這只是個例。”袁嶸説,靠著當地群眾的配合,保護區從成立至今,從未發生一樁打獵鳥事件。

  視頻監控比不少攝影愛好者拍的照片還清晰

  不過,僅僅是沒人故意傷鶴遠遠不夠。要真正保護好鶴,必須要更加了解鶴。

  “以往了解鳥類遷徙只能靠環志,現在有了GPS衛星跟蹤,可以精準記錄。”袁嶸表示,從被動保護到主動研究,説起來容易,但真要落到實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

  在管理局辦公室,袁嶸熟練地操作著電腦,如今,足不出戶,他們就能實現對保護區絕大多數區域的巡視。“我們的視頻監控比不少攝影愛好者的照片還清晰!”袁嶸指著高清視頻監控介紹,目前管理局在大橋和長海子兩個保護片區已有20余個視頻監控點,率先在雲南省的自然保護區中建起了“高清化、網絡化、智慧化”的視頻圖像監控系統,為保護區科學化管理和科研監測提供了有力保障。

  “這套系統能更準確觀察和掌握主要集中覓食地的鶴群及其他各類水禽的動態變化規律,如果有鳥類受傷能第一時間發現,要是有人擅闖保護區也能及時制止。”袁嶸説。

  如今採集鳥類棲息信息要比以往容易得多。“以前不管天多冷,都要拿著紙和筆在戶外記錄觀測時間、溫度、海拔、鳥類數量等信息。有時候一陣大風把紙吹跑了,就全白忙活了。”袁嶸説,靠著與高校合作開發的智慧空間管理系統,保護區實現了信息採集與信息共享的一體化,只需要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實現現場信息採集和拍照,就能實時掌握越冬水禽的分佈及行為情況,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這些數據生成後會自動記錄、存儲,今後根據研究需要,可以隨時調取數據進行分析”。

  如今,袁嶸和同事們依然要經常到野外。她説,雖有科技助力,但人不能偷懶。2019年,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迎來機構改革,編制擴充為35名。“人多了,很多之前沒有開展的工作都可以做了。”袁嶸期待地説。(作者 楊文明)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