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重拳治理地下水超採

2019-04-26 10:13:35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中國環境報訊:“河北省水資源嚴重短缺,長期依靠透支、超采地下水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引發地下水位下降、河道斷流、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據悉,為扭轉地下水超採局面,河北省制定出臺了《關於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河北將重點採取“節、引、調、補、蓄、管”等六大重點行動,到2022年總體實現省域地下水採補平衡;到2035年,逐步填補地下水虧空水量,全面實現地下水採補平衡。

  治理超採有成效,但透支局面未根本改變

  河北省水利廳副廳長張寶全説:“河北省地下水超採問題,已成為華北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突出短板。”

  據了解,自2014年起,河北省積極推動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試點工作。截至2017年底,全省累計壓減地下水超採量26.6億立方米,佔治理任務的45%,地下水超採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

  但總體看,河北省地下水超採時間長、範圍廣、程度深,治理修復地下水生態環境仍需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進一步加大綜合治理力度,從根本上解決超採問題。

  河北省確定的地下水超採治理範圍涉及全省除承德市以外的其餘10個設區市、雄安新區和定州、辛集市,共128個縣(市、區),面積約7萬平方公里;128個縣(市、區)中根據超採程度又分為嚴重超採區和一般超採區,分別為72個、56個。

  河北省河流水系分佈較廣、地下水治理範圍大,綜合治理從何下手?

  張寶全介紹説:“河北省將按照節水優先、少採多補、分區施策要求,重點推進‘節、引、調、補、蓄、管’六大行動,嚴格控制地下水開採,著力增引外調水源,切實增加河湖庫塘蓄水,持續回補地下水,逐步實現地下水採補平衡。”

  分區施策,冀中南9處漏斗區成治理重點

  為分區施策治理地下水超採,河北省將全省有治理任務的7萬平方公里,劃分為三大治理區域,分別為冀中南、冀東北和冀西北地區。

  張寶全介紹説:“冀中南地區即京津以南地區,由於長期大量超采地下水,已形成9處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是超採治理的重點區域。冀東北地區涉及唐山、秦皇島市,地下水超採呈點狀分佈,大部分位於唐山市城鎮工業和農業集中開發區。冀西北地區為張家口市,超採主要集中在壩上。”

  針對3個不同超採區域,河北省將採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在冀中南地區,河北將增加引江引黃外調水量,調減小麥等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大力推廣節水品種和技術,增加河湖生態補水蓄水,堅決關停城鎮自備井,有序關停農業灌溉深井。

  在冀東北地區,河北省將加大灤河水開發利用力度,提高河湖地表水蓄水能力,建設地表水引水工程,替代城鎮地下水源,調減鋼鐵産業規模,儘快取締依靠地下水灌溉的水稻種植。

  在冀西北地區,河北將調減灌溉農業種植面積,實施退耕還草,推廣旱作雨養技術,合理利用當地地表水,加快建設引蓄水工程。

  通過三大區域分區施策,河北省提出,到2022年,累計壓減地下水超採量51.6億立方米,城鎮地下水位全面回升,淺層地下水超採問題得到解決,深層地下水開採量大幅壓減。超採區範圍大幅縮減,張家口、秦皇島、邢臺、邯鄲4市和雄安新區率先實現地下水採補平衡,60%的縣(市、區)退出超採行列,城市地下水漏斗特徵基本消失。

  重點推進六大行動,首次增加“回補”舉措

  地下水超採治理是一項綜合工程,既要防止增加新的超採,又要不斷還清透支欠賬。河北省在明確分區施策基礎上,重點推進“節、引、調、補、蓄、管”六大行動,即節水、引水、調整種植結構、補水、蓄水和嚴格管控開採行為。

  在河北省水利廳調水處處長王英虎看來,河北省地下水開採已嚴重失衡,地下水開發利用率高達150%以上,地下水超採量達59.7億立方米,累計虧空量達1500億立方米。“從河北省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試點情況看,僅靠‘節流’很難徹底解決地下水超採問題,迫切需要‘開源’, 盡最大可能增加外調水量,實施河湖生態補水蓄水,回補地下水。”

  正是在總結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試點經驗基礎上,此次河北省出臺的《實施意見》首次增加了“回補”舉措。

  王英虎介紹説,落實“補”的工作,河北省將開展河湖綜合治理,重點推進滹沱河、白洋淀等14條主要河道和3個湖泊濕地整治,增加地下水回補入滲量。實施河湖生態補水,新增河湖和濕地水面150~200平方公里,年均回補地下水8億~13億立方米。同時,繼續開展河湖地下水回補試點,在滹沱河、滏陽河和南拒馬河開展河道地下水回補試點工作,帶動沿線地下水位回升。

  除“回補”政策外,河北省六大重點行動將通過推進全社會節水行動、外調水引足用好行動、種植結構調整行動、河湖庫塘蓄水行動、地下水嚴格管控行動,到2022年,再壓減地下水超採量25億立方米,蓄水能力達到220億立方米。(記者 周迎久 張銘賢)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