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畢節的兩條“金線”

2019-04-28 09:48:12  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鄭思雯

  光明日報訊:挖地要用巧勁兒,脫貧要靠思路。貴州畢節曾經陷入“越窮越墾,越墾越窮,越窮越生”的惡性循環中。1988年6月,“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從此,這裡聚集起一群以戰勝貧困為使命的人們,他們一茬換了又一茬,一屆接著一屆幹,扶貧攻堅和生態建設仿佛兩條“金線”,讓窮山惡水變成了綠水青山,在曾經貧瘠的烏蒙山織就了座座金山銀山,畢節也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從試驗區建立到2018年年底,全市累計減少貧困人口630.9萬人,貧困發生率從56%降至5.45%,森林覆蓋率從14.9%提高到56.13%。

  爬上海拔2300米的納雍縣坪箐村的神箐山,縱目遠眺,烏蒙磅薄,綠意濃濃。河谷裏繁茂的櫻桃林挂滿了瑪瑙般的果實,山腳下的養殖場和菌菇大棚片片相連,山腰的茶園裏跳動著採茶人的身影,山頂的座座水池是村裏的自來水塔。最迷人的要算蜿蜒在無邊群山間的高速公路、通村路、通組路和機耕道,這些路仿佛讓大山有了血管,脈動著活力,流淌著希望。誰能想到這生機勃勃的土地幾年前還是採煤塌陷的重災區。

  譚正義是山下坪箐村人,10年前,億萬家財的他跑進老家的深山養豬,一時成了新聞。49歲的老譚戴著眼鏡,説話幽默而得體,活脫脫一位縣城裏的中學校長。他説,這些年埋頭苦幹就是為了心中循環農業的夢想,他要闖出一條“鄉親富、生態美”的發展之路。投資2000多萬元把採煤塌陷區填平建起養豬場,花了800多萬元建起了3700立方米的巨無霸沼氣罐,克服重重困難闖進了1800米以上不能種茶的禁區。如今,近萬畝荒山種滿了茶樹,樹下種的飼草養活著4000多頭糯谷豬,糯谷豬又不斷製造沼氣原料,而水肥一體的沼液用壓力管道提上山澆灌茶樹和飼草。一幅生態農業的畫卷成為現實。雖然老譚的循環農業基地還沒盈利,但他説:“路走對了,只會越來越寬廣。”

  90歲的申英全天天坐在新修的大路旁,看著通組的公路,這位有著61年黨齡的老黨員心裏高興:“我就知道這輩子能看見村子裏通上大馬路,因為習主席最牽掛我們”

  20世紀60年代初,納雍縣高峰村年輕的黨支部書記申英全帶著大夥兒修通了一條砂石路。可這條路一用就是50多年,汽車根本進不了村,群眾趕場背著山貨要走近兩個小時。“背一簍苞谷能換幾個錢?”村民李龍勳説:“就因為沒路,村裏的媳婦跑了大半,回趟娘家都難,誰願意跟著你苦熬?”沒有路,蓋房子的成本比山外高出一倍,全村幾乎沒有樓房。

  去年,縣裏投資370萬元,大夥兒投工投勞,終於修成了總長30多公里的通村路和通組路。高峰村第一書記鄭朝琨,也是大方縣的財政局副局長。這一年他回縣城家裏的次數用十個指頭都能數得清。老鄭説:“這路改變了全村2401人的精神面貌,錢花得太值了。”2018年8月,這個全省極貧鄉的極貧村不僅通了水泥路,“組組通”的硬骨頭也被啃了下來,短短一年,村裏有200多戶蓋了樓房,一年退耕還林的面積超過前20年,家家戶戶的院壩都打掃得乾乾淨淨,像是換了一個村。(記者 呂慎)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