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尊重生態 産業加值分享夥伴

2019-05-08 10:00:27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編:陳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內頁-文章圖片模板

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長盧虎生

  中華工商時報訊:氣候變遷讓我們了解“人定不能勝天”。氣候的不穩定與變遷、人口下降與老化,這都是台灣正面臨的挑戰。過去前輩們提的三生:生産、生活、生態,把“生態”擺在最後位;而氣候變遷給我們一個教訓是“生態”應該要排在最前面,科技創新亦然。

  任何一個新科技,如果沒有注意到生態永續,那就會導致環境的不平衡。不管是智慧農業、生物經濟,最大的前題就是要能維持生態服務的能力。當我們破壞了生態服務的能力、如蜜蜂數目下降,再多的高科技都難恢復蜜蜂的多樣性及族群大小,也等同於耗損地球資源,衝擊農業生産。

  農産業是生物型的産業,是在這個大生態環境的支持下所生成的。任何一個科研産業創新、所謂精緻的産品,都應該要有“尊重自然”的元素。例如農産品的文創包裝,如果只是為了創新加值,忽略材質的循環性與環境足跡,到頭還是需要花費社會成本去處理這些包裝的,那就沒辦法符合農業蘊含的生態循環的概念,折損了精緻農業的價值。

  此外,精緻農業強調創新加值,但此的”加值”恐需分享到産銷鏈上的各個夥伴。當我們投入了智慧科技、創造了附加價值,産生的利益有多少回到了第一線生産者的身上?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惟有經營者將“分享共享”之理念納入思考與落實,方能符合農業所蘊含的社會企業的精神,或許更能緩解近來農村、農民、青農與農企業階層間的壓力,奠定“富麗農村”發展的基礎吧。(作者 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長盧虎生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