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小街:明代軍屯之地 迤南古道重鎮

2019-06-11 13:21:05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責編:陳晨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消息:峨山小街街道,距離縣城5公里左右,位於猊江和練江匯合處以南。在古代,這裡曾為臨水而居的傣族先民所據。元代,蒙古大軍到此後,因境內水草豐美,這裡成了蒙古軍的牧馬之地。在這之後,明朝為了鞏固在雲南的統治,留下了大量軍隊屯墾邊疆,當時的小街也實行了“軍屯”制。在隨後的發展中,小街逐漸成了遠近聞名的糧倉,並依靠地理優勢,成了舊時迤南茶馬古道上的重鎮,留下了漢、彝、蒙等民族共同書寫的多彩人文歷史。

  地名承接歷史

  小街街道歷史悠久,民族風情濃郁,自然風光秀麗,人文資源豐富。曾受孫中山先生讚許、表彰的滇軍名將——范石生就出生在這裡。步入小街的街巷中,原先兩旁的百年老宅大多已被現代文明所侵蝕。而在狹窄的深巷中,那留存不多的石板路則以特有的方式記錄著古時人們往來於此的繁忙景象和當地歷史。

  雲南地名為鋪、哨、關、站、營、旗、衛者,都和元末明初大規模漢族軍民入滇直接相關。而小街就名稱來説,看似與其關係不大,但實則不然。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沐英等將領率30萬大軍討平元朝在雲南的殘余勢力後,朱元璋下詔命沐英留下鎮守雲南。為了更好地鞏固政權,洪武十九年(1386年),沐英上疏朱元璋,請求讓軍隊屯田墾荒,朱元璋同意了沐英的建議。隨後,跟隨沐英的軍士便以“軍屯”的形式參與當地的生産建設。那時,明軍在奪取通海後便在當地設禦屯田,屯田範圍西逾河西,而那時的小街則屬河西縣管轄。由此,小街自然也成了明軍軍屯之地。

  關於小街當時的屯墾方式,相關文獻記述:“駐軍士卒隨帶家屬,共同屯墾,不得返回,不得與當地民戶混居,實行七人所種之糧,除自己食用外供養三人之口糧。”由於駐紮在小街開展軍屯的士卒來自全國各地,在世代的繁衍生息中,他們將很多中原文化和先進的農耕技術帶入小街,促進了當地文化和農業等方面的發展。

  而在地理位置上,小街與紅塔區、通海、石屏接壤,形成了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加之其境內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水資源豐富,使其在之後的發展中,漸漸成為遠近聞名的“糧倉”和迤南茶馬古道上的重鎮,曾為原河西、峨山、玉溪等縣的土特産集散地,商業繁盛,並隔五日一個街期,以農曆甲、巳兩日趕街,新中國成立後改為新曆逢四、逢九兩日趕街。

  記憶訴説過去

  聊起小街的軍屯文化,了解當地人文歷史的74歲本地人李壽文認為,小街是峨山縣僅次於縣城的經濟文化發達地區,因其與紅塔區、通海等地相連,使得小街自古以來便具備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正因如此,在清光緒年間當地就成立了滇劇鄉紳班,且有一定名氣,被稱為“戲窩子”。

  據了解,峨山的滇劇演唱始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由小街的管紹、俞銜等帶頭組建滇劇鄉紳班,開創了縣內滇劇演出活動歷史。1916年,與小街相隔5公里左右的雙江鎮也相繼組建滇劇“激新社”“扶風社”,小街由義村還成立“振興社”。另外,甸中等多地也相繼組建業餘滇劇戲班。這是峨山滇劇活動較為興盛的時期。

  關於小街的滇劇,李壽文説:“小街滇劇的發展和一位楊姓人士分不開,他曾在原玉溪縣組織過鄉紳班。以前,這位楊姓人士曾在通海、河西等地傳播滇劇藝術,而小街有幾位鄉紳與之結識並加入其中。漸漸地,小街也組建了自己的滇劇鄉紳班。當時,我們這裡的鄉紳班組建之後,全靠私人拼湊穀子,用作經費購置戲服,並在年節期間開展戲曲表演活動。後來因土匪到小街搶奪財物,戲服被燒燬,戲班活動癱瘓。其後,在當地熱心人士的幫助下,滇劇活動才得以恢復。以前,很多省城裏的名角來到小街,看到這裡的滇劇演出很有水準,便把小街叫作‘戲窩子’。”

  如果將小街滇劇視為當地數百年軍屯文化發展中的一部分,那麼此地的馬幫文化則是另一方面的重要組成。

  李壽文説:“峨山産鐵,而通海人比較精明,善於經商。舊時,通海人會到峨山購入生鐵進行加工後,做成馬幫所需的馬蹄鐵等五金産品返銷峨山,並將通海土布等土特産品通過馬幫運到峨山等地販賣。同時,將峨山或者小街等地的物産運往老玉溪售賣,在這期間小街逐漸成了商旅雲集的繁華之地。”

  習俗得到延續

  由於在小街屯墾的士卒來自中原,在文化的傳承上延續了中原漢文化,並在漫長的歲月中,與當地彝族等多民族文化融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雖然,在數百年的日月交替中,迎神廟會等一些當地風俗因種種原因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有一種至今仍流傳於世。

  説起這種習俗其實很多地方都有,它源自定期聚集進行的商品交易,被人們稱之為“趕街”。

  “以前,小街的街期天是5天一次,後來改為每月逢4逢9趕街。小街的趕街習俗從古時就有,估摸著至少也有一兩百年曆史了。記得以前每到趕街天,老玉溪、通海的生意人都會到這裡趕街,並沿街售賣玉溪的涼米線和通海的五金産品等當地物産,人們步行其間熙熙攘攘,很是熱鬧。現在嘛,我們這裡在建起了市場之後,都統一到市場裏趕街了。”李壽文説道。

  雖然,在時代的進步中,小街當地趕街的形式發生了變化,但這個習俗卻延續了下來。如今,每逢街天都會有很多當地人聚集在當地市場中,在熙攘的人群裏挑選著自己心儀的商品。

  行走于小街街道的深巷之中。舊時,小街的東、西、南、北4道城門,早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城中老街、老宅和一些當地習俗等也大多被現代文明所侵蝕,成為人們記憶的一部分。而作為軍屯小鎮,似乎已在時光的磨礪中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但這並不妨礙人們走進它,了解這個被時間的光輪所打磨的明代軍屯之地。(供稿單位:峨山縣縣委宣傳部 編輯:劉蓉娜)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