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進入彝寨的靈魂

2019-06-27 11:27:57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責編:陳晨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消息:雲南省峨山縣共有8個鄉鎮 (街道) 76個村 (社區) 錯落在1972平方公里的綠水青山間,其中不乏未被現代文明席捲的彝族村落,在塵世喧囂無所不至的今天依然靜靜隱匿在山林河水邊上,它們如詩如畫,靜謐自若,獨自按照一代代彝家人傳承下來的生活習慣緩慢運轉,與周邊的水光山色,花鳥蟲魚融為一體,舒緩著每一個遊客的身心,潤澤著每一顆進入彝寨的靈魂,令人心神嚮往。

  鳳窩村

  鳳窩村,位於峨山縣岔河鄉河外村委會。鳳窩村是一個彝族村寨,距離縣城20多公里,易峨高二級公路途經岔河,交通便利,村子四面環山、樹木蔥鬱、景觀優美,森林覆蓋率高達86%,一年四季村前碧水潺潺、鮮花盛開,體現出山美、水美、景美的如詩畫卷。

  鳳窩村已形成以有機種植為主、自然風光、鄉村旅遊、彝文化景觀為一體的鄉村生態旅遊地。榮獲“2015年中國最美村鎮生態旅遊獎”,這是雲南省參與評選村鎮中唯一榮獲該獎項的村鎮。 

  萬和村

  萬和村,位於峨山縣雙江街道富泉村委會,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彝族聚居村,海拔1620米,年平均氣溫17.80℃。昔日的萬和,是一個“灰頭土臉”的小彝村,峨山縣抓住把萬和村建成“十村小范、百村整治”項目中示範村典型的發展機遇,通過投入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美麗鄉村項目資金300萬元,在萬和村引出了一波總投入資金達2785.52萬元的投資高潮。

  通過原址拆除重建,一個生態宜居、産業發展、文化傳承、人文和諧的新萬和,成為峨山彝人谷旅遊線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塔 衝 村

  “嫁人要嫁塔衝人,上門要上塔衝村。”在峨山縣富良棚鄉塔衝村委會流傳著這樣的説法。2016年,塔衝村被列為省級民族特色村,經過近兩年的打造,塔衝村的民族特色村建設已初現雛形,走進塔衝村,一排排統一規劃、統一佈局的二層小樓映入眼簾,墻體上畫有圖騰圖案,彰顯彝文化的精彩魅力。

  坡 腳 村

  坡腳村,位於峨山縣雙江街道廠上村委會,海拔1630米,年平均氣溫10℃。坡腳村民小組,曾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淳樸,與雲茶山莊、彝人谷萬畝竹海相鄰。也因座落于茶馬古道,老魯關山坡下而得名。距縣城所在地雙江街道15公里,老國道213線穿境而過,是玉溪市著名的風景名勝旅遊區“彝人谷”的必經之地。

  坡腳飯店曾經是一個聲名遠揚的餐飲品牌,坡腳飯店的雜菜、扣肉和蒸臭豆腐也曾經讓眾多南來北往的食客為之駐足並牽腸挂肚,曾經因為飯店餐飲業而獲“小香港”之稱。坡腳村農産品豐富、生態環境優良、民族風情濃郁,是峨山鄉村旅遊之地。

  擺 依 寨 村

  擺依寨,彝語“西戈待”(近音),意為“樹樁林”,是峨山縣雙江街道寶山村委會一個典型的彝族山村。立在村口的石碑記載,擺依寨發源於清朝順治年間,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走進擺依寨,只見綠樹環繞,座座房屋掩映在藍天白雲下,讓人倍感清爽,已從最初落後的彝族寨子,逐漸蛻變成一個富有彝族特色的新型農村。

  柿 花 園 村

  小街街道柿花園村是民國著名上將范石生的出生地,孫中山親自為其題寫“功在國家”四個大字並相贈軍刀一柄,以表彰他的功績。1970年大地震時,范石生將軍居住的樂育書院在此次地震倒塌,為了修復樂育書院和紀念將軍,由村民自發捐款于上世紀80年代修建了目前的樂育書院。

  年 景 村

  年景村,位於峨山縣小街街道興旺村委會,這裡交通方便,與國道213線K123(五里箐)、國道213線K128(雙江鎮)公路相通,距縣城8公里,玉溪30公里,昆明120公里。境內天子山溫泉,因座落于天子山腳而得名。天子山坡陡岩懸,主峰海拔1666米,山間林木蔥茂,灌木叢生,峰頂建有天子廟,供奉著大理國創建者段思平塑像,常有遊客觀光,也是著名景點小街天然太極圖的重要組成部分。

  棲 木 墀 村

  棲木墀村位於峨山縣甸中鎮小甸中村委會,是省內外著名的傳統古村落。棲木墀在昆陽和峨山的交界地,是清朝、民國時期滇東北與滇西南商貿要道上的古村落,交通的便利與商貿的流通,帶動了小村的商貿繁盛一時,村內保存著43塊製作于清同治年間的經書雕版,從這些雕版的內容辨認出有《尼山寶懺》《感應尊經鄉》《聖賢實學》《三教正原二論俗解警示書》四部經書。

  棲木墀從清朝就辦有私塾,民國辦學堂,解放後辦公立學校,辦學歷史長達數百年,文風興盛,人才輩出。村內關公廟建於康熙六年(1667年),後毀於火災,又于咸豐十年(1860年)重建,佔地900平方米,是目前保存較完好的一棟古建築。

  棲木墀現存百年以上的四合院民居建築10余棟,建於清代的龍山寺、永盛寺、張氏宗祠等古建築已無昔日風采,老民居高懸在門頭上的楹聯牌匾,讓這些老房子仍保留著它們的威儀。棲木墀的木工與建築技藝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技藝高超,民國時期,技術高超的木匠有百餘人,遍佈全省。從清代流傳下來的民俗活動豐富著棲木墀的歷史,當年“接爺爺”、燈會、花會、鬥會等活動吸引了四鄉八村。目前,棲木墀還保存著光緒十九年(1893年)刻寫的一塊由部分農戶成立“鬥會”的《蓋聞》石碑。2016年進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名單。

  八 字 嶺 村

  八字嶺村位於峨山縣甸中鎮昔古牙村委會,村子依山傍水,清幽寧靜,民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行走在村中,斑駁的門框、古老的房屋、悠長的階梯石道,一景一物無不烙著歲月的痕跡,讓人恍如穿越了時空,微風送來村民晾曬在屋檐下的青草散發出的淡淡草香。八字嶺祖祖輩輩都傳承著打草席的手藝,家家戶戶都有一套自製的打草席工具。若推算起來,這裡在民國以前就已建村,八字嶺村于2016年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現在村中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築八字嶺大廟始建於清代,從村中古跡來看,打草席的手藝傳承應有200餘年了。八字嶺大廟通過考古求證,始建於明末時期,據了解,峨山縣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文物。

  大 西 村

  大西村,位於峨山縣塔甸鎮大西村委會,是彝族支系山蘇的聚居地,距離峨山縣城94公里,平均海拔2250米,年平均氣溫14℃。

  大西是峨山彝族聖火發源地,具有濃厚神秘的色彩,幾乎與世隔絕、遠離城市唁囂的山裏更是擁有很少人知道的村落美景,山裏藏著幸福之地,更有熱情的彝族同胞。下轄的戈嘎古村于2014年入選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大西村也于2016年進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名單。(供稿單位:峨山縣委宣傳部 編輯:劉蓉娜)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