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華水塔”清水永流

2019-07-15 10:14:03  來源:經濟日報  責編:陳晨

  經濟日報訊:三江源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世界四大無公害超凈區之一。面對三江源地區生態脆弱的實際情況,如何打贏碧水保衛戰?

  青海省三江源地區是黃河、瀾滄江和長江的發源地,被稱為“中華水塔”。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近年來,青海一直把維護“中華水塔”水生態安全作為重大責任,嚴防死守水體環境風險。

  集中整治 源頭攔截污染

  清風拂過鬱鬱蔥蔥的毛斯湖畔,很難想像它昔日裏備受“嫌棄”的模樣。“過去在附近上學時我總會經過這裡,就是一條黑色的臭水溝,飄著難聞的味道。”在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高寨鎮鎮長阿生青的記憶裏,毛斯湖對兩岸的居民來説,就是“臟、亂、臭”的代名詞。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毛斯湖是互助縣化工企業常年排放污水後逐漸形成的一條“臭水溝”。它蜿蜒向南穿過威遠古鎮,流經塘川河,繼續往下匯入西寧城北的黃河重要支流——湟水河。這裡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不容怠慢。

  為了從源頭上攔截污染,2017年初,毛斯湖生態保護與利用工程項目啟動。互助縣林草局園林綠化服務中心副主任馬守文介紹,該項目一方面進行排污清淤,加強對上游水源和周邊環境的監控管制,杜絕污水和垃圾;另一方面針對原來“湖體缺乏連貫性、生態型、遊覽型”等突出問題,通過建設連貫的湖體脈絡,增加特色的植物風貌、有序的空間設計和園林小品,以達到健康生態和美化景觀的目的。

  經過治理,近兩年,毛斯湖的水生態環境煥然一新。阿生青告訴記者,如今湖岸邊還增設了景觀區園路,並開闢出一條健身步道,每天早晚都有不少居民前來散步健身。響應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景觀區園路與健身步道齊平,有利於鋪裝面雨水排放直接流入綠地。

  下定決心集中整治,改變不只發生在毛斯湖。

  農業面源污染也是導致水污染的“幫兇”之一。2017年,互助縣境內的塘川河兩岸400米範圍內全部被劃定為禁養區,該流域32家畜禽規模養殖場存在污染問題,面臨搬遷、轉産等整改。

  “我們在遠離河流的地方無償提供土地作為養殖場搬遷之用,並保障水電路全通,把對河流的污染降至最低。”互助縣生態環境局局長盛芳敏説,縣政府還引導有意願轉産的養殖戶尋找更好的出路,幫助他們把養殖場改建成種植基地、敬老院等。“目前已有23家畜禽養殖場完成拆除,9家正在辦理轉産手續,塘川河水質也穩定在三類及三類以上。”

  據青海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全省地級水源地環境問題已全部整治完成,縣級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完成率達到49%。在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方面,青海在完成3315個建制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基礎上,今年又新安排了500個建制村,全省建制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覆蓋率達到78%。

  找準根源 科學提質增效

  湟水河被稱為青海的“母親河”,從西寧市穿城而過,青海全省近60%的人口、52%的耕地和70%以上的工礦企業分佈在湟水河流域。早些年,由於城郊排污口直排河道,加上水量季節性不足,周邊山洪溝道泥沙入河,湟水河曾一度渾濁不堪,其在西寧城區的不少河段更是淺灘裸露。

  可以説,湟水河水質的好壞不僅事關青海,也影響著下游地區百姓的飲用水安全。為了減少污水直接流入湟水河,西寧市沿湟水河修建了長達16.2公里的污水箱涵。在密集控排的同時,發揮科技作用,大力提升西寧市區及沿湟各縣區生活污水收集和處理能力。

  2018年,在青海省生態環境廳的大力支持下,利用中央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聯合國家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重點實驗室在西寧市湟源縣污水廠實施技術改造。“在不改變原污水廠佈局、不增加新的構築物、不新增佔地的情況下,優化現有污水處理廠運行技術及經濟指標,深度開發污水處理廠各生化單元的處理潛能,進而實現污水處理負荷和出水水質提升的目標。”提標改造項目負責人、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李克非説。

  不大改大建,如何實現污水處理的提質增效?關鍵在因地制宜。

  針對湟源縣污水處理廠所處寒帶地區生化污泥生物活性低、進水水質波動大且前端未設調節池、超負荷運行及高原缺氧等問題,提標改造項目團隊找準問題根源,各個擊破,處理廠出水水質由改造前的一級A標準達到準IV類標準。李克非表示,團隊還將繼續探索適合高寒高海拔地區污水處理廠原位提質增效運行管理模式,為今後全省污水廠提質增效改造提供借鑒和示範。

  截至目前,青海省建成污水處理廠52座,實現了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的目標,全省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到70萬噸/日,並建成污水管網1311公里。

  強化科技支撐作用,精準治污更具靶向性。針對高原地區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效率低、處理效果不佳和農村分散式污水收集難、處理難及高原水生態系統脆弱、水體自凈功能弱等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難點問題,青海省在果洛州拉加鎮和海北州西海鎮、祁連縣實施了污水處理廠尾水人工濕地示範工程,科學排污治污,持續改善水環境品質。

   區域管護 推動共治共建

  “雪豹、金錢豹、棕熊等動物被拍到的次數越來越多,種類越來越豐富。”玉樹州雜多縣昂賽鄉鄉長、生態保護站副站長旦珍文秀説,昂賽鄉已全面覆蓋野生動物社區監測網,每3個月利用紅外相機拍攝照片達10余萬張,從2017年底至2018年7月份,共識別24隻雪豹和7隻金錢豹個體,有力地佐證了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進一步提高的事實。

  2016年,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三江源地區設立,目標是探索建立科學有效的全新生態保護體制。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中,設置了生態管護公益崗位,並逐步實現“一戶一崗”,管護員優先從貧困戶中選擇,每戶一名,培訓上崗後按月發放報酬,年終進行考核。

  旦珍文秀介紹,昂賽鄉全鄉都被劃入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全鄉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新型牧區垃圾處理機制處理垃圾,管護員突出對鄉村幹道、居民聚居點開展環境衛生常態化管理和治理。“他們每15天集中巡護一次,且每天都要對自己負責環境區內的山、水、林、草、湖開展巡護工作。鄉里還特別成立了馬隊和摩托車隊,更方便管護員到不通路的地方進行巡護。”

  昂賽鄉熱情村54歲的牧民樂尕于2016年6月份加入生態管護員隊伍,戴上了印有“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的紅色袖章。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徒步巡視山林,守護家鄉的生態環境。

  自2015年以來,雜多縣政府還聯合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建立昂賽工作站,開展包括野生動物紅外相機監測、反盜獵巡護、國家公園管護員培訓及自然體驗等項目,極大地提高了社會各界保護野生動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公園試點成立以來,越來越多的牧民和社會力量參與到生態保護中來,其效果正逐步顯現。”長江源園區管委會綜合部部長羅松戰德介紹,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共有1.7萬多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作者  郭靜原)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