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丨生態紅利讓婺源百姓樂享“最美”生活

2019-08-07 09:51:55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中國環境報訊:“地無三尺平”的江西省婺源縣篁嶺村,位於海拔500米的半山腰,曾經因交通不便,村民陸續搬離,房屋失修,梯田荒蕪,守著好風景受著窮,成為半空心貧困村。

  2009年,經開發旅遊後,好風景變成觀光旅遊資源,“篁嶺曬秋”一躍成為“最美中國符號”,人均收入由開發前的3500元左右增加到現在的3萬餘元,成為全國旅遊扶貧示範項目。

  篁嶺是婺源從“守著風景沒飯吃”到“賣風景挪窮窩拔窮根”的典型代表。十餘年來,婺源堅守生態立縣保護生態環境,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2.64%,植被覆蓋率超過90%,全域2967平方公里獲評全國唯一一個以整縣命名的國家3A級景區,不僅生態環境優美,而且文化底蘊深厚,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鄉村”。2017年,被評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2018年,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二批國家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婺源縣深入實施‘發展全域旅遊,建設最美鄉村’戰略,在打通‘兩山’雙向轉換通道上取得顯著成效,為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提供了示範和引領。”江西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陳小平在提到婺源的生態創建工作成效時説。

  生態立縣,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

  2007年5月,“靠山吃山”的山區財政窮縣婺源縣一舉關閉了近百家竹木加工企業。同年6月,財政收入第一利稅大戶、工業龍頭企業——婺源縣邁爾泰林業有限公司也徹底關停,立足環保調結構、生態為先促發展的帷幕緩緩拉開。

  長期以來,受地理位置等客觀因素制約,婺源經濟發展基礎差、底子薄,處於相對封閉狀態。2006年,全縣國民生産總值為27.86億元,財政收入1.86億元,人均GDP和財政收入僅為8445.6元和563.64元。

  如今,婺源以“資源可持續利用、經濟可持續發展、人類可持續生存”為核心的生態立縣之路越走越寬。2018年,21項主要經濟指標整體取得10年來最好成績,地區生産總值完成106.4億元,人均生産總值首次超過3萬元,財政總收入增長到15.96億元。

  “十多年來,我們努力保護好生態環境,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不管縣財政存在什麼困難,我們都嚴格企業入駐,並且逐年加大對環保治理項目的財政投入。”婺源國家鄉村旅遊度假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單文彬介紹。

  婺源對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實行“一票否決”制。近年來,謝絕各類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近千個,年均減少林木採伐5萬立方米。率先在全國創建193個自然保護小區,出臺《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方案》,實施天然闊葉林長期禁伐工程。

  同時,按照循環經濟示範區和生態工業園的要求,打造出了獨具特色的生態旅遊型工業園區——婺源縣生態工業園,已吸引140余家企業入園,安置就業1.3萬餘人。

  “我們園區是省級生態工業園區,但一點工業園區的感覺都沒有,和周邊縣市的工業園區有很強烈的對比,我就像是在花園中上班一樣,這種感覺特別舒適。”江西正博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吳美珍説。

  全民參與,實現保護與發展雙贏

  近日,走進有“小橋流水人家”之稱的李坑村。一到村口,就看到滿是寫生的畫板和正在寫生的人群,正對著村裏清澈乾淨的流水、整潔有序的街道和民居尋找自己喜歡的角度進行描繪。

  “以前家門口這條河看到的滿眼都是垃圾,現在大家都不用要求,自發地共同愛護村裏的環境。”離村口不遠開了一家賣當地土産品小店的村民李新富説,“我20世紀90年代在外面打工賺錢,一年純收入才幾千元;2000年回來後,開始慢慢做點遊客的小生意,隨著遊人不斷增多,我現在年收入已經有五六萬元了。”

  “我們去年門票收入分紅,按戶口每人分到2400元,這大大提高了村民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積極性,各家各戶更自覺地落實垃圾收集等要求。”李坑村黨支部書記李義泉介紹説。

  同樣因旅遊受益,在瑤灣景區工作的70歲的章灶文説:“我6畝地每年租金6000元,每個月工資1800元,有空還可以回家種地做事,兩不耽誤,我們村裏的人好多像我一樣的,大家都非常喜歡這種生活。”

  不光是旅遊開發成熟的景區村民享受到旅遊經濟帶來的好處,自覺愛護環境。就是在旅遊線路邊上,遊客很少到的村子,也受到旅遊經濟的輻射。

  “我在家邊帶小孩邊養一些土雞和孔雀,以前要出去推銷,現在很多人主動上門來買,我們這裡山好水好,農産品也好賣。”王富坦村的金富根説到。王富坦村屬於汪口景區,因為交通不便,很少遊客到來,記者在村子轉了一圈,這裡依然乾淨整潔,滿眼青山綠水。

  “前不久,我們剛取締了一家非法煉鋁作坊,這是老百姓舉報後我們第一時間查處的。我縣全民參與的這種保護環境的意識非常強,這是我們做好環保工作的動力之源。”婺源生態環境局局長葉茂根談到。

  完善細節,建設最美鄉村

  “我們昨天剛來到這裡,老師就告訴我們,寫生的時候,廢水要收集起來,倒在固定的地方。”正在李坑村寫生的山東建築大學學生秦智琪一邊勾圖一邊介紹到。他的畫板腳邊是一個小桶,寫生的廢水就收集在裏面,結束後倒在統一的地方,然後收集運走集中處理。

  婺源縣寫生經濟興起于沱川和思口等地,現已延伸至全縣9個鄉鎮20余個主要村莊,大有處處有景、處處可寫生之勢。根據調研數據,每年寫生人數約有21萬人。

  寫生廢水與日俱增,婺源縣初步提出鎮村收集、縣集中處理模式,擬再投資200余萬元,將全縣範圍內的寫生廢水集中收集後轉運至縣預處理中心,再匯入工業污水處理廠深度處理。

  為了讓婺源美得徹底、美到點滴細節,婺源在用心解決油彩污染的同時,還用心解決農家樂餐飲污染。全縣共有農村餐飲住宿698戶,污水防治設施基本到位率98%以上;用心解決村莊生活污水處理,三年投入2億元,採用因地制宜的四種方式對120個村莊的廢水進行集中處理,今年還將推進40個村莊的治理;目前正督促縣城區域287家餐飲企業正確啟用並按時清洗維護油煙凈化裝置;全縣農村生活垃圾清掃保潔轉運全部實現第三方治理。

  2018年,婺源縣饒河源水質達到或優於Ⅱ類水標準,城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到Ⅱ類水標準,省控汪口斷面水質優於國家Ⅲ類水標準,按Ⅱ類水標準執行達標率為83.33%;縣城空氣品質優良率達99%,PM2.5濃度均值為23微克/立方米,城區空氣品質總評價類別為優於二級標準,在全省113 個城區空氣自動監測站點排名位居前列。鄉村空氣品質的總評價類別為優於二級標準,大部分時段達到一級標準。

  “根植生態理念、推進生態治理、興起生態産業,大量的生態紅利讓越來越多的婺源百姓過上了美好生活,切實感受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婺源縣委書記吳曙説。(記者 張林霞)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