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生態 接力幹

2019-08-08 10:20:45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內容頁-豎版圖

圖①:民樂縣扁都口,遊客在花海中徜徉。鐘曉亮/攝(人民視覺) 圖②:八步沙林場三代治沙人。 資料圖片

圖③:祁連山下,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草原上綠草如茵。王將/攝(人民視覺)圖④:中外遊客騎駱駝暢遊鳴沙山,觀賞敦煌大漠風光。王斌銀/攝(人民視覺)

圖⑤:瑪曲縣阿萬倉草原。資料圖片

  人民日報訊:甘肅地域遼闊,黃土高原、廣袤草原、茫茫戈壁、潔白冰川構成一幅雄渾壯麗的畫卷。

  70年來,一代代隴原兒女接續奮鬥,累計完成造林1.56億畝、天保工程3.15億畝,全省森林覆蓋率由2.6%提高到11.3%,有效發揮了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功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甘肅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整治祁連山等生態破壞問題,實施重點生態工程,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大氣、水、土壤得到有效保護,建設“山川秀美”新甘肅邁出堅實步伐。

  PM10、PM2.5濃度連續7年下降

  治出來的“蘭州藍”

  “空氣好,我每天都要出來遛彎。”家住蘭州新區彩虹城社區的張大伯高興地説。2019年1至6月,蘭州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86.2%,比2013年同期增加44%;PM10(可吸入顆粒物)、PM2.5(細顆粒物)濃度同比分別降低47.7%和46.3%,已連續7年下降。

  作為曾經空氣污染嚴重的城市,“蘭州藍”來之不易。

  近年來,蘭州持續推進清潔能源改造,投資近30億元對全市2060台燃煤鍋爐實行換血式“改氣、改電”和並網,啟動實施燃氣鍋爐低氮改造,原煤散燒鍋爐徹底退出。同時,開展居民散煤分類治理,啟動實施城區居民散煤污染三年綜合治理,今年底前城區18.6萬台居民燃煤小火爐將基本退出城市建成區;農村集中統一配送優質燃煤,市財政每年拿出近2000萬元給予優質煤炭補貼,大幅削減煤煙型污染。

  在産業結構調整方面,蘭州啟動實施107家企業出城入園工作,騰出主城區環境容量,改善城市産業結構;投入近20億元對涉及火電、鋼鐵、化工等高排放行業的210家企業開展升級改造,其中城區燃煤電廠全部實現了超低排放。綜合整治680家涉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單位,對117家“散亂污”企業採取“關停取締、整合搬遷、升級改造”措施分類整治。

  持續“蘭州藍”,需要精細管理。蘭州市環境監察局監察三科直接監管蘭州石化、西固熱電、范家坪熱電等單位,並開展各類專項檢查。高溫天氣裏,監察三科副科長馬青穿梭在石化、電廠等企業各個裝置之間。為確保在線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她經常爬上企業幾十米高的脫硫塔、煙囪檢查,爬上廠房房頂高空查看污染物排放口。

  天上看 地上查 網上管

  “天眼”守護祁連山

  “現在,祁連山生態保護區域上哪怕多了一間小平房,我們也能‘看得到’,並立即提醒工作人員現場核實。”張掖市環保局副調研員韓多鋼介紹。

  2017年,張掖市投入1200多萬元建設生態環境一體化監測網絡。該網絡運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地面監測等技術,形成了“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的立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這個網絡就像是個‘天眼’,能及時準確判斷生態環境品質的變化。”韓多鋼説,自去年7月以來,“天眼”監測平臺共發現218個疑似問題點位。“我們對所有點位進行了走訪核實,目前祁連山生態環境已實現常態化監管。”

  在這套生態環保信息監控系統上,只要輕點滑鼠,就能獲取任何一家排放企業的實時數據。記者隨機輸入一家公司名稱後查詢,系統隨即跳轉至該公司的視頻監控畫面,並顯示了實時煙塵排放數據——30毫克每立方米,符合排放標準。

  韓多鋼説,通過對衛星數據的獲取,由過去環保部每半年反饋一次,縮短到目前每兩天獲取一次,實現了全天候全覆蓋,消除了監測盲區盲點。

  張掖市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行動指揮部辦公室負責人楊樹林介紹,截至目前,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內探採礦項目全部關停,礦業權全部退出;水利水電開發項目全部整治規範,6座在建水電站已停建退出,七一冰川旅遊景區等徹底關閉退出;草原超載過牧問題得到有效整治。

  定西市森林覆蓋率從5.16%增加到12.04%

  黃土旱垣披綠裝

  盛夏時節,走進定西市安定區南山,綠色蔓延。而3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山。

  2017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定西的福建省福州市,從生態扶貧入手,出資援建生態林。3個年頭過去,目前已完成造林面積1.11萬畝,投資4599萬元。

  定西生態脆弱、水土流失嚴重、蒸發量高。當地人常説,在定西,種活一棵樹不比養一個孩子容易。

  “在定西極端乾旱的氣候條件下,造林的關鍵是解決缺水難題。”福州市幫扶定西挂職幹部林宇説,他們多管齊下,選擇耐旱樹種,在造林時添加保水劑,同時配套建設水利設施,這才有了腳下的這一片綠野。

  對綠色的執著,支撐著這裡的人們種樹不停歇。

  走進安定區車道嶺林場,大小8座山梁、50多條溝灣,1.3萬多畝的土地披上了綠裝,這是林場老職工王富軍和同事們用近30年青春和汗水澆灌出的綠色。

  在通渭縣榜羅鎮張川村,過去50年裏,許志強和許志剛兩兄弟,用一鐵鍬一鐵鍬種出來的綠樹,填滿400畝溝壑與荒野。他們説還要一直種下去,直到種不動的那天。

  截至2019年7月,定西市林業用地佔土地總面積的35%,有林地面積達到343.49萬畝,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50年代初的5.16%增加到12.04%。遙感衛星圖顯示:近20年裏,定西的綠色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範圍不斷擴大。

  三代人堅守38年

  茫茫荒漠變林海

  東方剛露出魚肚白,八步沙林場場長郭萬剛,和其他5位第二代治沙人賀中強、石銀山、程生學、羅興全、王志鵬就坐上工程車進沙漠了。

  38年前,地處騰格裏沙漠南部的八步沙,曾是甘肅省古浪縣生態最惡劣的地方之一。

  上世紀80年代,郭萬剛的父親郭朝明,攜手土門鎮另5位農民,封沙造林、治理沙害。6個老漢節衣縮食,湊錢買樹苗,靠一頭毛驢、一輛架子車、一個大水桶、幾把鐵锨,開始了治沙造林。

  三代人,38年堅守,累計治沙造林21.7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37.6萬畝,把茫茫荒漠變成了蔥蘢林海,讓這裡的鄉親告別了“張嘴吃沙”的生活。

  “不抓緊澆水,今年新定植的檸條、花棒、梭梭就要渴死了。栽一棵樹不容易,管起來更難呀。”郭萬剛心疼地説。

  6點不到,一行人已走進沙漠腹地。“這個月已經是第二次澆水了,一年下來要澆個四五次水。”郭萬剛説,需要澆灌的面積達3000畝,一車水10立方米,一天要拉六七車。前幾年,郭萬剛去內蒙古、寧夏學習治沙技術、育林經驗,在沙漠裏種上抗旱、耐鹽鹼的樹種。“這些沙生植物耐旱,好活。”郭萬剛説,通過改變樹種、在梭梭種植林鋪設滴管等節水方法,每畝地用水從原來的100立方米降到7立方米。

  站在高處俯瞰,梭梭成林,植被茂密,各種紅的、粉的、紫的野花裝點著黃沙,一望無際的草方格整齊分割的沙丘,披著“綠裝”連綿起伏伸向大漠深處。(記者 董洪亮 銀燕 付 文)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