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綠肺”重回寧靜

2019-08-27 09:33:33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蘆葦隨風盪漾,水鳥翩翩起舞。

  盛夏之際,天津市寧河區西南部的國家級古海岸與濕地自然保護區——七里海濕地呈現了最美麗的景色。

  與以往不同的是,醉人的美景並沒有迎來大批的遊客。這個素有“京津綠肺”美譽,之前每年接待40萬遊客的自然保護區,從昔日的喧囂,逐漸回歸了原有的和諧寧靜。

  改變,從2017年的中央環保督察開始。按照“生態優先、重在保護、科學管理、永續發展”的原則,七里海正在經歷著歷史性的“蛻變”。

  站位變了:從發展的衝動到保護成為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

  “七里海濕地是‘京津綠肺’,精心呵護好濕地生態系統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必須持之以恒、久久為功。”2019年3月1日,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深入寧河區七里海濕地核心區調研時強調。

  這是李鴻忠第七次深入七里海濕地進行調研。

  1992年,七里海成為被國務院批准的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對像是牡蠣礁等構成的古海岸遺跡和濕地自然生態系統,同時也是重要的候鳥棲息地。

  濕地保護區在寧河境內佔地233.49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44.85平方公里。6萬畝的連片蘆葦,3.5萬畝的水域面積,高出城市中心30-50倍的負氧離子,讓七里海濕地保護區成為了京津唐周邊難得的一片“綠洲”。

  但是,在寸土寸金的天津,寧河尋求經濟發展的衝動卻難以抵擋。

  從2011年開始,寧河區政府開始在七里海核心區邊緣開發旅遊項目,2012年建成的“七里海濕地公園”,更是每年吸引全國各地的遊客約30萬-40萬人進入核心區。

  真金白銀的“回報”時間還不長,事情就開始向另一個方面發展。

  鳥類等野生動物和各種植被明顯減少,歷史形成的獨特的濕地生態系統呈現退化趨勢。同時,景區“開門營業”不到三年的2015年5月,原環境保護部等十部委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涉及自然保護區開發建設活動監督管理的通知》,要求對保護區內違規項目進行清理。

  “寧河區在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七里海濕地核心區和緩衝區違法建設濕地公園。”2017年,中央第一環保督察組反饋督察意見時,將七里海作為一項主要問題向天津市提出。

  被督察組“點名”後,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把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落實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重大民生工程和重大發展問題,推進整改落實工作。

  2017年10月,天津市委、市政府批准寧河區編制完善的《七里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17-2025年)》,“十大工程”開始全面啟動實施。

  在整改修復工作的資金保障方面,結合土地流轉工程,天津市還給予七里海濕地每畝每年500元的生態補償金。

  “一把手”多次“過問”、靠前指揮,多項工作緊鑼密鼓,一批資金迅速到位,一系列的“動作”向天津市以及寧河區各級黨委政府和幹部傳遞了明顯信號,那就是整改工作是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

  思想變了 :從“建設管理委員會”到“管理委員會”

  2017年10月29日,位於七里海保護區的寧河區俵口鎮興家坨村的村民迎來了一支特殊的“宣講小分隊”。

  這支由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帶領的十九大代表“宣講小分隊”向村民們宣講的一項內容,就涉及七里海濕地的保護與人民的生産生活關係。

  “七里海不僅是寧河的七里海、天津的七里海,更是京津冀地區的‘肺’和‘腎’。要為子孫後代計、為京津冀地區計、為長遠發展計,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環境治理與發展兼顧。”李鴻忠在與村民交流座談時説。

  “以前個別村民有誤解,通過座談交流,大家進一步認識到這是關係子孫後代的大事,增進了對生態文明的了解。”村民們表示。

  “七里海濕地是寧河獨具特色的重要生態名片。擦亮這張名片,需要全區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寧河區委書記王洪海表示。

  如今,將濕地保護區建設與推進高品質發展相結合,處理好保護區建設與群眾生産生活的關係,積極調動各類資源,加快産業結構調整,扎紮實實做好農民群眾就業、增收等工作,緊緊依託生態優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成為了寧河區發展的新方向。

  “無論去北京還是長三角和珠三角,企業聽我們介紹七里海都很有興趣,越是高端優質的企業對環境要求越高。不符合環保要求,多好的企業我們也不會用,因為它繳的稅還不夠環境治理的。”時任寧河區合作交流辦公室主任的運新滿説。

  事實上,思想意識的轉變,並非“一蹴而就”。

  “2015年十部委下發通知後,雖然停止了旅遊經營活動並採取了一系列整改措施,但還存在僥倖心理,認為景區或許還有可能繼續做下去。”管理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陳力長期在七里海工作,對七里海的變化深有感觸。他坦言,真正的重視是從中央啟動環保督察開始。

  “以前叫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委員會,現在更名為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去掉‘建設’兩個字,體現的正是思想意識的變化。”盪漾的蘆葦旁,陳力説道。

  “綠水青山是金錢不能代替的,你掙到了錢,但空氣、飲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麼幸福可言?”還濕地保護區以寧靜自然之美,成為全區乃至全市上下的共識。

  行動變了:從“親手建”到“親手拆,親手修”

  站位和思想上的變化,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行動上的變化。

  “七里海濕地保護修復工作是寧河區最重要的工作,沒有之一!”寧河區區長張偉表示。

  2017年開始,一場大規模的聯合拆除行動,讓七里海濕地公園徹底成為歷史。

  8公里景觀帶、4公里水上木棧道、108處木屋、亭臺、碼頭、吊橋。七里海西海內的這些旅遊設施被一一拆走,地面磚石、混凝土基礎全面清理。覆土、培綠、還濕,七里海又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

  除了七里海濕地公園的整改,對七里海濕地保護區違建項目的整改工作也從2017年開始。

  2017年8月印發《天津市寧河區貫徹落實中央第一環保督察組反饋整改工作方案》;2017年9月完成核心區54處違建拆除任務;2017年10月完成緩衝區、實驗區資産評估和各鎮農業調整設施審批工作;2017年12月成立七里海保護區公安警務站,並拆除整改完成緩衝區、實驗區內違建136處;2018年1月通過天津市整改辦檢查組驗收。

  “公園建設時,我是工程科的科長,到之後的拆除違建和如今的保護修復,我基本都參與其中,是真正的親歷者和見證者。”陳力説。

  作為管委會的“一把手”,陳力目前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七里海濕地的保護和修復上面。

  按照天津市濕地保護區“1+4”規劃體系要求和《七里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17-2015年)》,涉及七里海保護和修復的“十大工程”規劃建設正在有序開展。

  排查出核心區內856座墳塋全部完成外遷;核心區6.84萬畝土地全面完成流轉並實現封閉管理;潮白新河樂善橡膠壩更新改造和青污渠治理工程完成;生態移民工程進展順利,預計2020年底實現整體搬遷。

  “此外,重點實施的核心區生態修復工程主要著力改善保護區內原來分割經營、嚴重退化的狀況。”陳力介紹説,本著自然恢復為主、人工輔助的原則,現大部分修復工程已基本完工,修復效果初步顯現,到2020年6月全部修復工程完成之後,將有效改善現有七里海濕地的生態環境及生物鏈的亞健康狀態。

  以此次問題整改為契機,寧河區還出臺了《關於建立七里海保護區管理長效機制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各級政府和部門的保護權責,在管委會更名的同時組建了80人的巡護隊伍,配合七里海保護區公安派出機構共同打擊破壞濕地的違法行為,並對核心區實行封閉管理,原來通往核心區的34條道路全部封堵,全長49公里的核心區防護圍欄及視頻監控系統已經建成。

  環境變了:水質從劣Ⅴ類提升至近Ⅳ類

  近80公里的幹、支及外環渠開挖疏浚,18處鳥島的新建及改造,2萬餘畝的魚池堤埝拆除及大面積的沼澤淺灘營造,1.2萬畝自然和人工輔助植被的恢復,4000畝葦地的旋耕復壯及補栽。

  思想和行動上的轉變,讓七里海回歸了寧靜。

  過去很多年,核心區六萬多畝葦田和水面由大戶承保,常年的漁業生産活動對水質造成了很大污染。核心區土地流轉後,消除了密集型水産養殖,防止了對水質造成污染。核心區內部和週邊違建的拆除,生産經營活動的消失,也杜絕了亂排污水、亂丟垃圾等現象。

  七里海的水變清了,水質由原來的劣Ⅴ類提升到了目前的近Ⅳ類。

  在環境品質的改善方面,鳥兒們更有“發言權”。隨著整改措施的逐漸落實和七里海濕地生態環境的不斷變化,七里海鳥類的種類已經由十年前的182種增加到了目前的235種,數量由原來的20萬-30萬隻增加到50 余萬隻。

  除了幾種常見的野鴨、蒼鷺、鸕鶿、白鷺、燕鷗、長腳鷸等普通鳥類外,還招引了大量的稀有珍禽。東方白鸛、白琵鷺、天鵝等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過去很少見到。今年春天時發現東方白鸛多時有400多只,白琵鷺200多只,天鵝600多只。曾經在七里海消失10多年的震旦鴉雀、中華攀雀、文須雀等全球性近危鳥類也重返七里海。

  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七里海濕地的整改以及保護修復工作也還面臨著如資金不足等一些問題。

  據了解,為籌集資金,2018年10月11日天津市政府發行了“七里海濕地生態保護專項債券”,以寧河的碳排放交易收入和七里海濕地保護區各鎮土地騰退、出讓收入等為收益保證,成為全國最早發行“生態債”的省市之一。

  “截至2019年7月,寧河區共發行了5期,共37億元,雖然籌集了一部分資金,但是還是有很大的缺口。今年的生態移民、飲水調蓄等各項工程均已經進入了實質性階段,也希望上級能給予支持。”陳力説。(作者 童克難 郭文生 任效良)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