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煥發綠色生機

2019-09-12 09:37:30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每年秋夏時節,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濱河新區2.6萬畝濕地公園,湖水映藍天一色,遠山悠悠,林帶脈脈,鳥鳴聲聲,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駐足流連。

  甘肅省張掖市傍依黑河,是一座被戈壁濕地托起的城市,以水為脈的生態文化是張掖最具特色的文脈。

  近年來,張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始終把生態建設放在首要地位,揚長避短,保護祁連山生態環境,統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創建,以生態建設彌補工業不足,人居環境不斷提升。“金張掖”這座千年古城,也煥發出新的生機。

  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市創建

  構築起生態環境管護體系和安全體系

  “張掖市堅持把良好生態作為城市最大優勢和品牌來打造。”張掖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馬成介紹,近年來,張掖市樹立以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理念,深入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市創建工作,最大限度保護重要生態空間。

  為此,張掖市推行重點生態功能區産業負面清單,建立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將祁連山和黑河濕地保護區、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等國家級、省級禁止開發區域及其他各類保護地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從國土空間佈局層面構築起生態體系的“骨架”和“底盤”。

  同時,先後出臺《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實施方案》《張掖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研究報告》《張掖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規劃》等全局性方案規劃。制定印發《張掖市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修訂完善《張掖市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實行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一票否決”制度。

  張掖市先後成立了祁連山林區法院、林區檢察院,建立公安、生態環境、林業、水務、國土等多部門聯動執法機制,健全完善聯席會議、會商處置和案件移送制度。

  張掖市還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建起了集衛星遙感、地面監測、數據集成、比對分析、異常預警、常態監管為內容的“一庫八網三平臺”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形成了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的立體化生態環境監管格局。

  “累計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21個、國家級生態村3個、省級生態鄉鎮53個、省級生態村21個,位居全省第一。”在張掖市生態創建圖上,遍地開花的生態村鎮仿佛城市的綠色細胞,充滿活力。

  “骨架”“底盤”“網絡”“細胞”共同構築起了張掖市全面的生態環境管護體系和安全體系。

  化祁連山生態問題之危為全域生態治理之機

  2017年,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

  張掖市化被動為主動,全面推進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整治。截至目前,張掖市負責整改的171項問題已完成現場整治任務,核心區149戶農牧民搬遷工作全面完成,黑河濕地自然保護區222項問題全部整改到位,生態治理與修復取得階段性成效。

  “祁連山生態環境事件對張掖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張掖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趙開智説,張掖市在堅決推動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現場整治的同時,同步展開了一場針對全域生態環境的系統修復治理。

  張掖市全面啟動祁連山、黑河濕地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轉四退四增強”行動,成功申報獲批總投資52.6億元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實施礦山環境治理恢復、黑河沿岸防護林、黑臭水體治理等56項工程。投資4.7億元,實施了濕地湖泊生態環境保護、濕地保護與治理、轉移轉産等項目。

  依託項目,張掖市將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修復和黑河生態帶、交通大林帶、城市綠化帶“一園三帶”作為加強生態建設、開展國土綠化的示範性工程,擬通過3年時間,在祁連山國家公園內實施120萬畝“三化”草地生態治理修復和30萬畝的營造林工程;完成黑河生態帶、交通大林帶、城市綠化帶共計50萬畝的造林綠化任務。

  讓生態經濟成為發展的新增長點

  由良好生態環境作支撐,張掖市深入推進綠色生態産業,著力構建節能生態産業體系,讓生態經濟成為發展的新增長點。

  張掖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産業。目前,全市綠色有機生産基地、標準化農産品基地、無公害農産品基地分別達到21萬畝、317萬畝,“三品一標”産品達到209個,加快建設總面積12.7萬畝的戈壁農業産業帶。

  大力推廣“三元雙向”農業循環模式。促進種植業、養殖業、菌業産生的廢料在三個産業間雙向轉化,已形成100萬畝玉米制種、80萬畝蔬菜、100萬頭奶肉牛、6萬噸食用菌産業規模。

  重點實施一批生態工業項目。以兩個省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4個省級工業園區的“2+4”園區為基本載體,加快發展以水電、風電、光電等為重點的新能源産業,以鎢鉬合金、複合建築材料等為重點的新材料産業。

  值得一提的是,張掖強勢推進旅遊業,實現規模和速度雙增長、品質和效益雙提升,進入由旅遊過境地向旅遊目的地轉變、由高速度增長向高品質發展轉變的新階段。張掖也被確定為國家全域旅遊、全國旅遊標準化試點和全省旅遊文化體育醫養融合發展示範區。2018年,全市遊客接待量達到3178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10.7億元,分別增長22.2%和34%,帶動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227.77億元,佔GDP比重達55.87%,以旅遊為引領的第三産業已經成為推動轉型發展最活躍、最有力的因素。(作者 吳玉萍)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