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文化的力量 —— 讓文化遺産活起來

2019-09-22 22:12:11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責編:鄭思雯

【原創待審】單霽翔:文化的力量 —— 讓文化遺産活起來(專家視角)

故宮學院院長 單霽翔(圖:世界旅遊聯盟)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報道(王海霞 張楠):2019年9月20日,由世界旅遊聯盟主辦,世界旅遊組織、世界銀行、世界旅遊及旅行業理事會、歐洲旅遊委員會、世界旅遊經濟論壇、亞太旅遊協會合辦,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政府承辦的“世界旅遊聯盟•湘湖對話”,在杭州市蕭山區開元名都大酒店繼續舉行。本次大會定位為由世界旅遊聯盟主辦的國際旅遊業高層論壇,旨在搭建全球旅遊業互聯互通、共享共治的國際平臺,引領旅遊業成為創造美好生活和美好世界的重要動力。其中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出席此次論壇,並就文化發展,文旅融合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作為“故宮守門人”,在單霽翔擔任故宮學院院長的這段時間裏,人們對故宮有了更多、更深、更廣的了解。據悉,2018年故宮博物院接待了1750萬名訪客。

 申遺之路:艱苦卓絕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擁有不計其數的文化遺産,故宮僅僅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片段。1987年,中國有了第一批世界遺産,長城、週口店猿人遺址、秦始皇聯合兵馬俑、明清皇宮、敦煌莫高窟和泰山等歷史旅遊景點進入世界的關注中。緊接著,世界文化遺産範圍不斷更新,“我們的江南水鄉,我們的傳統村落,我們的民族村寨,人們生活在其中的這些地方也進入了文化遺産範圍。”單霽翔指出,文化遺産就這樣和千家萬戶産生了聯繫。

  越來越多的城市希望把自己的文化資源、遺産資源進入保護之列。單霽翔提到,在2004年世界遺産大會上,又通過了一項決定,即無論國家大小,每個國家只能每年申報一處文化遺産。這對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來説,這個選擇是極其困難的。因此,也開始了一段“艱苦”的申遺之路。

  單霽翔以五台山和杭州舉例,分別講述了維持文化遺産的不易。他還記得2006年五台山提出申報世界遺産的時候,“一千多個小飯館、小茶館、卡拉OK,你説僧人怎麼唸經?”單霽翔強調,這是不可持續的旅遊開發。他們將現代化的設施搬離核心區域十公里外,並進行了綠化。而杭州西湖的景觀特色是三面雲山一面城。要成為世界遺産,就要確保三面雲山不能有一棟新的建築出現。“十年,一個新的建築都沒有到三面雲山裏面。就從申遺開始,杭州堅定不移從西湖時代走向了錢塘江時代。” 

  故宮:不能把99%的文物都“藏”起來

  故宮是一件世界遺産,同時是世界收藏文物藏品最豐富的寶庫。單霽翔給大家科普了一個名詞——“故宮跑”。長期以來,進入故宮博物院的觀眾都會目不轉睛地往前面走,走向三大殿。“但是突然間有一天,很多的觀眾進入了故宮博物院了以後,他們都往西邊跑,越跑人越多,越跑越快,就有了新的名詞,故宮跑。”人們的目的地都是同一個,武英殿。

  這次事件也給故宮提了一個醒:“我們再也不能把99%的文物收藏在庫房裏面了。”於是故宮開始堅定不移地開始擴大開放,過去故宮博物院只開放30%,2014年終於開放率到了52%。2015年開放到了故宮的65%,2016年開放到了76%。到今天,故宮已經開放到了80%以上,過去豎著很多非開放區的牌子變成了展區、展館。

  2014年故宮推開了一座大門,隆宗門。整個西部區域第一次開放,屬於故宮中“退休女性的世界”展示到遊客面前。故宮庫房裏,躺在地上的兵馬俑給單霽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説,“當我們的文物得不到保護,得不到展示的時候他們是沒有尊嚴的,他們是蓬頭垢面的。只有得到了保護面對觀眾的時候才會神采奕奕,才會光彩照人。”

  壽康宮、慈寧宮花園、暢音閣、所有的城門和角樓都開放向大眾,一座座城門變成了展廳。過去只能遠遠眺望、拍照的角樓,今天都可以走近。

  “曾經故宮文物被迫南遷,把這麼多文物裝進木箱子分五批運到了上海。在南京修故宮博物院的分院,1937年1月這批文物運到南京,僅僅一個月時間,南京告急,又進行漫長的西遷,最險的一條路是寶雞漢中走到了秦嶺。七年零四個月,故宮人在,文物在,堅守著這批文物。1945年日寇投降,這批文物運到重慶。最後一箱都沒有少,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護文物的奇跡。”單霽翔説,這體現了故宮人做事的精神,堅韌不拔,鍥而不捨。

  轉變思想:每個人都有保護文物的責任

  單霽翔提到,長期以來部門行業系統將文物保護視為自己的專利。“但是我們不斷地問自己,你真的有這個能力嗎?你真的能承擔這個責任嗎?”現在人們開始意識到,每個人都有保護文物的責任,都有保護文物的權力義務。只有把保護文物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受益權交給億萬民眾,文物才更安全。

  所有故宮的空間都變成開放的空間,清場之後,強大的安全防範新系統覆蓋著故宮的夜間,“整個開放的故宮交給億萬民眾來守護才會更安全。”單霽翔這樣説。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播映以後引起大眾的共鳴,故宮開放了文物醫院,在這裡匯集了200名文物醫生。今年故宮博物院希望招聘88名新員工,結果最後有四萬多人報名。文化加科技的修復方法使得碎到上千片的古畫“起死回生”,堪稱“奇跡”。

  單霽翔真誠地表示,“希望不斷開放的故宮博物院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片文化的綠洲。”就像“太和殿”的命名一樣,和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之一,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

  “每個民族都有他們值得驕傲的歷史,也都擁有他們嚮往的未來。各國觀眾走在故宮博物院,看到今天把世界最大規模的這種木結構宮殿建築群保護得如此有尊嚴,如此壯美,會感動於中國對世界文化遺産所做出的積極貢獻。”單霽翔總結道。

  什麼是好的文化遺産保護的狀態?單霽翔認為,文化遺産不再是鎖在庫房裏面,而是應該重回於人們的生活中。只有人們在生活中感受到這些文化遺産的魅力,人們才會傾心地保護這些文化遺産,這些文化遺産才會有尊嚴。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