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品質高 江蘇走在前

2019-09-29 09:27:45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陳晨

  徐州潘安湖濕地公園內群鳥棲息,南京長江段江豚戲水,連雲港灌河口偽虎鯨重現。生態文明建設持續發力,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處處可見綠水青山的美麗江蘇畫卷。

  “希望江蘇在‘率先’‘帶頭’‘先行’內涵中將生態文明作為一個標杆。”2013年全國兩會上,總書記對江蘇提出殷殷囑託;2014年底,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再次強調要將“環境美”作為“新江蘇”建設的重要內容。

  “為全國發展探路”,是黨中央對江蘇的一貫要求。不負重托,披荊斬棘。江蘇大膽探索,勇於創新,通過一連串的創舉,努力建設山清水秀環境美的新江蘇。

  率先發展的江蘇 率先應對環境挑戰

  江蘇以全國1%的土地,養育了全國6%的人口,創造了超過全國10%的經濟總量。人多地少、資源缺乏、環境容量小始終是特殊省情,率先發展的江蘇率先遭遇環境問題,也在解決問題中探索前行。省委省政府見識早、行動快,江蘇成為全國最早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謀劃部署的省份之一。

  從上世紀90年代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到新世紀初作出建設生態省的重大決策。江蘇認識不斷深化,探索從未止步,通過一系列制度改革,守護“魚米之鄉”。

  上世紀,我國環境保護的主流思路是“靠政府”。直到2000年前後,不少地方的污水處理廠仍頻頻上演“環保秀”,領導來了就開工,領導走了就關門。江蘇人認識到,僅靠政府之手推動環保遠遠不夠,而要讓市場起作用,價格就是重要因素。此後,江蘇率先開展環境價格改革,全面提高污水處理收費標準,為污水處理廠保本微利、正常運營創造條件,有效激活了污水處理市場。

  隨即,江蘇率先實施排污權有償交易和使用制度。2001年,經南通環保局積極“促動”,南通天生港發電有限公司與南通醋酸纖維有限公司進行了中國第一筆排污權交易,在全國引起極大反響。2003年,江蘇太倉港環保發電有限公司與南京下關發電廠成功達成二氧化硫排污權異地交易,開創了我國排污權跨區域交易的先例。

  上游水質不達標,需要賠錢給下游嗎?這在如今看來不算問題,可若干年前是個大問題。而率先解題者,正是江蘇。跨行政區域河流交界斷面水質超標是長期以來導致水環境難以有效改善的主要痼疾。2007年,江蘇率先在太湖流域試點水環境區域補償,在太湖流域五市設置30個補償斷面,如果交界斷面水質超標,上游地區就要賠錢給下游地區。2014年,江蘇開啟水環境“雙向補償”,成為全國首個水環境區域補償全境覆蓋省份。2009年以來,全省累計發生補償資金超過21億元。在補償制度的推動下,地方政府主動治污的積極性明顯提高。

  2005年,省委省政府率先把“環保優先”確立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之一。此後,江蘇開創了生態文明建設一系列全國“第一”:第一個設立污染防治基金,建成全國第一個環保模範城市,創建了第一批全國生態示範區和國家生態市。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

  在無錫濱湖區,有一條長190米的河,名叫泰康浜。過去這裡是有名的黑臭河,如今清水綠岸、魚翔淺底,河底的水草都看得清清楚楚。泰康浜河長張曉敏説,泰康浜匯入的是太湖15條入湖河流之一的梁溪河。在控源截污的基礎上,泰康浜進行了生態修復,成為百姓喜愛的景觀河。

  江蘇伴水而生、因水而興,卻在2007年遭遇了太湖水危機。面對危機,江蘇“鐵腕治太、科學治太”。10多年來,江蘇投入治太資金超千億元,太湖連續11年實現“兩個確保”目標。在此過程中,江蘇創新實施了“河長制”,此後“河長制”從江蘇走向全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牢固確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鮮明導向,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把不損害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底線。

  2013年,在蘇州等地“探路”的基礎上,江蘇在全國率先劃定佔全省面積22%的生態紅線,把“不低於20%的國土面積”嚴格保護起來,禁止一切與其主體功能不相符合的開發建設活動。建立生態紅線保護監管考核和生態補償轉移支付制度,激勵各地嚴守生態紅線。截至2018年底,省財政累計安排110億元作為補償資金。

  作為首批試點省份之一,江蘇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2017年4月,省政府首次以賠償權利人身份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德司達(南京)染料有限公司一審被判賠償2400余萬元;今年3月,省政府訴安徽海德公司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被評為“2018年推動法治進程十大案件”。僅去年1月1日至今年6月30日,全省啟動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就達87件,賠償金總額達到4.4億元,賠償金額居全國首位。2018年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在全國試行。

  2012年,江蘇在全國率先建立企業環保信用評價制度,為全國開展環保信用評價提供了典型示範。全面推行差別水價、電價政策,其中,對“黑色企業”用水價格每噸上調1元,用電價格每度上調0.1元。南京市生態環境局法規處石勇説,在社會信用體系不斷完善的進程中,環保、銀監、金融等機構均可共享環保信用信息,可以説,一個以環境保護為主旨的“信用紅黑榜”,進一步壓實了江蘇近年來生態治理的成效,鞏固了率先探路的成果。

  踐行新發展理念 推動高品質發展走在前列

  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把“生態環境高品質”作為“六個高品質”之一,提出要下大力氣補齊生態環境短板,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把江蘇建設得更加令人嚮往。

  8月底,泰興江堤道路全線貫通。從空中俯瞰,長江泰興段滿眼翠綠,恰似一條“綠絲帶”。泰興擁有長江岸線24公里,當地拿出50%以上的岸線進行生態修復。然而,由於不少岸線長期被魚塘、各類船廠企業佔據,解決生産造成的污染,成了治理的第一關。朱青海當時在沿江有3個魚塘江水養魚,年入賬幾十萬元。當地政府幫他“退漁還濕”,推動養殖轉型,聯繫産品銷路,朱青海才轉變了觀念,積極支持保護長江。如今,泰興生態廊道成為“漁歌唱晚看日落”的好去處。

  近年來,江蘇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在嚴抓生態環境執法監管的同時,設身處地站在企業發展的角度,主動作為,精準幫扶,推出一系列創新舉措。

  出臺綠色金融“33條”,對上市綠色産業企業最高獎勵200萬元;省政府成立總規模800億元的生態環保發展基金,對沿江化工企業搬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等進行股權投資;在全國率先推出“環保貸”,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共投放貸款60.52億元,128個項目直接受益;建立企業環保信任保護原則,出臺《秋冬季錯峰生産及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停限産豁免管理辦法》,納入應急管控豁免名單的企業達1118家。

  “銀行給民企的貸款利率一般比基準上浮20%左右,融資貴成為發展瓶頸。” 江蘇京源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武林説,去年,江蘇在國內首創“環保貸”,公司拿到了1000萬元的貸款,享受基準利率優惠。

  今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決勝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江蘇勇立潮頭,先行先試。

  2月,全國首個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在江蘇正式運行,由於嵌入了紀委監委監督模組,倒逼相關部門高效作為。平臺運行以來,收集線索超過30萬條,已辦結27.32萬條,辦結率89%,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

  3月15日,生態環境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江蘇成為全國首個部省共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接下來,江蘇將積極探索,為全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積累經驗、提供示範。

  一系列舉措,讓江蘇天更藍、水更清。2018年,全省PM2.5年均濃度降至48微克/立方米,104個國考斷面水質優III類比例提升至69.2%、劣V類比例降至1%。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描繪江蘇美景的詩句不勝枚舉。8000萬江蘇人正以先行者的擔當和奮鬥者的自覺,讓10萬平方公里的詩意之地展現出“最靚顏值”。(作者 許海燕 李睿哲)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