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科技提升蘇州水環境品質

2019-09-30 09:56:47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閒地少,水巷小橋多。”地處江蘇省東南部的“水鄉”蘇州,東臨上海、南接嘉興、西抱太湖、北依長江、水網密布,河港交錯。朗朗清風、悠悠碧波,是蘇州美麗的神韻。

  因長江而興,受長江滋養的蘇州,守護母親河責任重大。為貫徹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和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創新科研組織實施機制,促進科學研究與行政管理深度融合,根據生態環境部《關於開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駐點跟蹤研究工作的通知》,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駐點跟蹤研究工作組進駐蘇州,成立蘇州市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駐點研究工作協作組,並依託國家重大水專項蘇州項目的研究團隊,部署開展駐點跟蹤研究工作。

  通過攻堅,長江幹流及太湖的濕地生態功能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用水需求得到有效保障,生態環境風險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

  立足現狀 摸清實情找差距

  蘇州市作為“東方水城”,以其獨特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魅力名揚海內外。蘇州市作為太湖流域乃至長三角地區的典型城市,其城市水環境治理歷程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水環境治理工作已經超越了以“黑臭河道治理”為主以及“治污與經濟發展矛盾突出”的階段。蘇州市的城市水環境治理已經開始提出更高品質的水環境品質目標。

  為了使駐點工作與地方治水工作需求緊密結合,按照《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駐點跟蹤研究工作方案》的要求,駐點跟蹤研究協作組深入一線開展調研和座談,多次對接地方相關部門,深入了解蘇州市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的實際需求,因地制宜出臺相關方案。

  數據顯示,2016年~2018年蘇州市GDP連續3年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七,位居江蘇省第一。作為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較快的蘇州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高度重視環境品質改善並不斷提高環境保護投入,加大環境整治力度,但依然還存在著諸多問題,迫切需要用科技破解生態環境治理中關鍵難題:

  在生態環境空間管控體方面,蘇州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生態環境承載力之間不足的矛盾突出。

  在污水處理系統效能提升與廠網雨季協同控制方面,蘇州市現運行的污水處理廠常規的再升級改造難以滿足最新的出水要求,解決污水處理廠穩定達標和節能降耗的雙重壓力,即實現污水處理廠的提質增效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蘇州市水環境整體品質、年均水準較好,但城市河道雨季水質相對較差、污水管網入滲入流污染負荷底數不清、污水收集輸送和處理系統雨季優化調控技術路線不明、河道受降雨徑流污染嚴重等問題,雨季減排任務艱巨。

  在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保障方面,由於蘇州市經濟發達,人口高度集中,水資源利用與水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城市重點水體整治方面,蘇州市河網水體感官指標不佳、流動不暢等水環境突出問題,成為制約蘇州市水環境品質提升的瓶頸。

  在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方面,蘇州市農業農村面源污染問題依然突出。

  實際上,駐點跟蹤研究協作組成員單位已經紮根在蘇州“水環境基層”多年。

  蘇州市從“十一五”水專項“水鄉城鎮水污染控制技術與綜合示範”課題開始參與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到“十二五”水專項“産業密集型城鎮水環境綜合整治技術研究與示範”等課題,到現在正在開展的“十三五”水專項“蘇州區域水質提升與水生態安全保障技術及綜合示範項目”(以下簡稱“十三五”蘇州項目),已經為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作的開展和實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其中,“十三五”蘇州項目,由清華大學牽頭、由蘇州科技大學、同濟大學、蘇州市環境科學研究所、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等15家單位組成。

  團隊覆蓋國家、地方參與單位,充分調配各方資源,實現技術研發、熟化、驗證、應用無縫對接,産學研用有機結合。

  為充分利用水專項既有的平臺與成果,正在承擔水專項任務的這支團隊直接轉化為駐點跟蹤研究協作組,並在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簡稱“清華蘇州院”)設立協作組現場辦公室,協作組成員單位抽調精幹人員日常辦公。

  清華蘇州院也是“十三五”蘇州項目現場工作站。清華蘇州院擁有佔地500平方米的分析化驗室以及5000平方米的中試基地,可以為駐點跟蹤研究協作組的相關研究提供試驗及檢測支持。

  深入一線 查清癥結解難題

  蘇州擁有長江岸線157.96公里,是一筆不可估量的“生態財富”,沿江三市張家港、常熟和太倉的生態環境保護也是蘇州長江駐點跟蹤研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周乃翔率沿長江三市及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就沿長江綜合環境整治情況進行專題調研時,指出“要求深入開展水岸同治,推進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三水共治’,規範整治入江排污口,保護好一江清水。”

  據了解,駐點跟蹤研究協作組成立前所進行的“十三五”蘇州項目,緊緊圍繞國家及江蘇省“水十條”目標考核要求,針對蘇州城市水環境中3個相互關聯和影響的單元(水環境設施、水源地、城市河道)的品質提升,重點開展水設施功能提升與全系統調控、水源地水生態健康提升與水質保障、河道品質提升與水生態健康維繫保障研究,最終形成適合發達地區的區域水環境品質提升與水生態安全保障技術體系。

  水設施功能提升與全系統調控方面,針對蘇州市市區污水處理廠、水處理設施、不同區域管網等蘇州城區典型水設施系統,開展發光細菌急性毒性、銻、色度、臭味、能耗指標、水量、水質等的監測研究。

  水源地水生態健康提升與水質保障方面,針對蘇州水源地水生態健康提升與水質保障的需求,開展胥口灣湖灣水源地水生態安全關鍵因子識別與控制目標研究,胥口灣水源地底泥指標,水體群落結構、優勢種、頻率、優勢度、生物量、物種數量、物種密度和香農威納指數、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和底棲生物的種群結構與多樣性指標以及農業面源污染水質和土壤指標進行了定期與不定期的監測。

  在河道品質提升與水生態健康維繫保障方面,駐點跟蹤研究協作組針對蘇州中心區河道水環境品質提升的階段性特徵與需求,在蘇州城區河道,設置20多個監測斷面,對水體中的抗生素、POPs、重金屬、常規水質指標、感官指標、水文水動力指標、浮游動植物等水生態指標、地表徑流面源污染指標等進行長期連續監測。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為加快蘇州市長江駐點跟蹤研究工作,駐點跟蹤研究協作組積極梳理地方已經實施或正在實施的工作,同時赴沿江三市進行了調研和座談,並就沿江三市長江環境保護修復中存在的難點以及需要技術支撐的問題進行交流研討。

  據了解,在駐點跟蹤研究伊始,協作組制定了駐點跟蹤研究實施方案,緊密圍繞《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的科學決策和精準施策需要,以“長江幹流及太湖的濕地生態功能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用水需求得到有效保障,生態環境風險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為目標,以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主線,依託水專項成果的轉化應用,著力解決科研成果不落地問題,打破地方政府“有想法、沒辦法”的技術瓶頸,為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根據駐點跟蹤研究實施方案,駐點跟蹤研究協作組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重點污染源、風險源與環境問題清單的編制。協作組在水專項已經完成的和正在開展的水質、水生態、重點污染源等方面的調查工作基礎上,結合蘇州市第二次污染源普查,開展蘇州市重點污染源、風險源、環境問題調查,並編制相關清單,進行蘇州市生態環境問題解析,其中部分內容可與水專項既有的成果有機銜接。

  理清思路 精準施策促發展

  時間緊,任務重。駐點跟蹤研究協作組齊心協力不斷推動駐點研究和技術指導,與地方需求緊密結合,因地制宜,精準施策,駐點工作有序推進。

  駐點跟蹤研究協作組開展蘇州市重點污染源、風險源、環境問題調查,形成蘇州市重點污染源、風險源、環境問題清單,完成蘇州市環境信息數據庫;進而通過現場調查、數據整理和評估等研究手段,進行蘇州市生態環境問題解析;在此基礎上,重點開展生態環境空間管控、污水處理系統效能提升與廠網雨季協同控制、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保障、城市重點水體整治、農業農村污染防治等技術研究與應用,編制相應的蘇州市生態環境問題解決方案,最後通過系統集成,形成蘇州市長江保護修復“一市一策”綜合解決技術方案,支撐蘇州市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達到預期目標。

  2012年,蘇州市政府出臺並實施《蘇州古城區河道水質提升行動計劃》。通過“截污、清淤、活水、保潔”四大環節配套,鐵腕治污穩步推進,清淤工作有序推進,2013年,水質提升重要環節“自流活水”工程投運,實現了全城活水、持續活水、自流活水。行動計劃大力推進後,城區河道黑臭現象消失,水質指標大幅改善,水質提升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基本實現了“古城區水質明顯提高、水景觀明顯改善”的目標。

  “十二五”水專項期間,對“自流活水”實施前後的水文水質情況進行了跟蹤研究。經監測,蘇州市城區河道水體由原來的Ⅴ類、劣Ⅴ類,提升至Ⅳ類,局部為Ⅲ類。河道總體CODMn平均濃度為Ⅱ類、氨氮平均濃度為Ⅳ類、總磷平均濃度為Ⅲ類、溶解氧平均濃度為Ⅲ類。

  某小區業主委員曾專門手寫感謝信對“十二五”水專項項目組表示感謝,信中説“小區內河原為斷頭浜黑臭河道,因為水質發臭,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2011年以來,項目組在持續的監測下提出了治理措施。“現在水環境有了改變,水質不臭了,還能經常見到小魚在水裏生存,污染環境明顯改善,受到了小區廣大業主的稱讚。”

  2016年,在現有“自流活水”水質改善的基礎上,工作組提出開展蘇州城市中心區“清水”工程,擬開展“五大”任務建設:控源截污、活水擴面、清淤貫通、生態凈水、長效管理。“清水工程”也是“十三五”蘇州項目中“供排水設施一體化管理平臺示範”、“河網水動力優化與活水調控技術工程示範”、“河道水體品質提升與水生態修復技術工程示範”3項工程示範的依託工程。

  河網水動力優化與活水聯控聯調,是“清水工程”中“活水擴面”的主要內容,由“十三五”蘇州項目提供技術支撐。

  一切用數據説話。為了解析蘇州城市河網流動性指標與主要水質指標之間的時空變化特徵和統計學關聯關係,探索水動力調控對水質指標的改善作用,“十三五”蘇州項目在蘇州市自動監測站的基礎上又設置約30個水質監測點和20個水文監測點,進行長期監測。

  胸中有“數”,心中有“術”。為了提升環城河及古城區部分河道水質, “十三五”蘇州項目組在長期連續監測數據的基礎上,制定試驗方案,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蘇州環城河水動力水質試驗,通過試驗,環城河北段明度穩定達到1m以上、南段80cm左右,水體pH、溶解氧主要水質指標均達到Ⅲ類水質標準;古城區部分河道透明度可達0.8m~1m。

  “虎丘濕地生態修復項目”是清水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方案由 “十三五”蘇州項目組負責。虎丘濕地修復項目利用現有的虎丘濕地進行功能性改造,採用垂直潛流濕地技術,將部分表流濕地改造為人工潛流濕地,凈化西塘河水後向古城區提供清水。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説“到蘇州不遊虎丘乃憾事也”。位於虎丘山腳下的虎丘濕地公園與虎丘風景區距離僅一公里,作為蘇州北部“城市綠肺”,虎丘濕地將為宜居蘇州增添一張生態名片。

  城市規劃建設的每個細節都要考慮對自然的影響,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統,要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蘇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提出蘇州市“到2020 年建成區20%以上面積建成海綿城市,到2030 年建成區80%以上面積建成海綿城市”的工作目標,並成功入選了江蘇省第一批海綿城市建設省級試點城市,確定以點帶面,示範引領的建設發展思路。

  根據相關規劃、實施方案以及省、市要求,蘇州市分年度和分區域合理安排海綿建設,2017~2018 年重點集中實施56個試點項目,由虎丘及周邊地區、虎丘濕地公園、金閶新城和平江新城等區域組成,重點進行河湖水系生態修復、海綿型公園綠地、海綿型道路廣場和海綿型建築小區的建設,有20個項目由蘇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牽頭實施。

  由蘇州市住建局牽頭實施的項目中,其中17個示範點由“十三五”蘇州項目負責設計,並建設“城市區域徑流多維立體控制工程示範”。目前,3個示範點已經完成竣工驗收,3個示範點正在施工收尾中,11個示範點正在準備驗收中。

  根據相關設計及研究,“十三五”蘇州項目組編制的《蘇州海綿城市建設施工圖設計與審查要點(試行)》,包括總則、建設標準、建築與小區、城市道路、城市綠地與廣場、城市水系、海綿措施設計施工圖審查要點等內容。

  目前已經通過專家評審,並已由蘇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發佈。專家評審會中,江蘇省住建廳副廳長陳浩東指出,蘇州海綿城市作為江蘇省首批試點城市,擁有悉地(蘇州)等多家知名的專業團隊,技術力量雄厚,同時蘇州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視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希望蘇州結合蘇州古典園林這一得天獨厚優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海綿城市,成為省內海綿城市建設示範區,樹立省內的標杆和典型。

  為解決農村污染問題,駐點跟蹤研究協作組基於農村分散污水污染源調查解析及水專項研究成果,重點甄別和篩選出低耗高效的農村分散污水處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提出了符合當地實際發展現狀的農村污染綜合防治對策。

  很多村莊裏的老人們開心地説,這幾年村裏建了農村污水處理設備,大家都不再偷倒亂排,水浜裏的水變得清了,環境更加整潔了。

  現如今,相關數據顯示,“蘇州市關於水環境方面的一些投訴,在2017年之後越來越少。”

  駐點跟蹤研究協作組相關負責人介紹説,協作組將按照長江中心的部署,完成任務書的簽訂;梳理調研成果,通過調查,進行蘇州市生態環境問題解析,提出蘇州市長江保護修復“一市一策”綜合解決技術方案;積極與地方溝通對接,緊密圍繞地方需求,實現成果的轉化與推廣應用。

  保護好一江清水。蘇州市正把環保壓力轉化為發展動力,以高品質發展守護長江經濟帶自然之美和生態之美,使長江蘇州段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上取得突破,守護一江清水,造福一方百姓。(作者 劉曉星)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