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決勝脫貧攻堅的“上郡之戰”

2019-10-09 17:37:28  來源:農民日報  責編:陳晨

  農民日報訊:榆林,古稱“上郡”,位於陜西省最北部,地處陜、甘、寧、蒙、晉五省區交叉地帶,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區。綿延曲折的明長城穿境而過,九曲黃河浩浩蕩蕩,毛烏素沙漠蒼涼壯美,塞上古城獨具風韻。

  這是一片富饒的土地,地下煤氣油資源儲量在全國舉足輕重。1984年,新華社一篇《陜北有煤海 質優易開採》的報道,披露了神木發現大煤田的消息,榆林拉開能源化工大開發的序幕,從此邁上經濟社會發展的快車道。陜西省神形兼備的“跪俑地形圖”,一時間昂起高傲的“頭顱”。

  這又是一片貧瘠的土地,地上土壤瘠薄生態脆弱。以長城為界,榆林北部為毛烏素沙漠風沙草灘區,南部為黃土高原溝壑區,土地資源貧乏嚴重制約了農業發展與農民增收。2014年,全市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5.35萬戶41.56萬人。

  曾經狼煙四起、禦敵門外的邊關之地,曾經紅軍轉戰陜北、挫敗強敵的紅色根據地,在新時代打響了脫貧攻堅的“上郡之戰”。“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全面提高區域脫貧攻堅品質,又要切實做到村村過硬、戶戶過硬,確保脫貧攻堅走在全省前列。”榆林市委書記戴徵社要求全市落細落實“攻擊點位”。

  榆林市各級黨政部門立下軍令狀,將脫貧攻堅作為統攬全市經濟發展全局的“一號工程”。各級“一把手”全部上陣、一抓到底、挂圖作戰;共下派駐村工作隊1226支,選派各級幫扶幹部4.2萬名,奮戰在扶貧一線。2018年底,全市貧困人口減少到2.69萬戶5.17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74%,5個貧困縣實現摘帽。

  堅強有力推進特色産業做大做強——榆林市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構建起以龍頭企業、合作社為主體帶動的農業産業化扶貧體系,將貧困戶鑲嵌在産業鏈上,走出了一條工業反哺農業、生態與産業協調發展的脫貧之路

  驅車穿行于榆林市南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形破碎,梁峁縱橫,頗能感受到其發展産業之不易。過去,這裡的農民都是在山坡地上種些雜糧,乾旱貧瘠、廣種薄收、靠天吃飯,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

  榆林市市長李春臨説:“脫貧攻堅,産業是根本。榆林要依託自身優勢,做大做強特色産業,將貧困戶鑲嵌在産業鏈上,全力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為摘掉窮帽,榆林市在瘠薄的土地上下足“繡花”功,治溝造地、平整梯田、沙地改土……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同時,不斷尋求特色産業發展破題之舉。

  站在米脂縣沙家店鎮清水溝村黃土垣上放眼望去,波瀾壯闊的山地蘋果園在近坡與遠山間遞次排開。村黨支部書記常建飛介紹,過去這些荒山荒坡,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到村集體合作社,由産業扶貧資金每畝補貼1200元進行土地平整,並提供化肥、苗木進行集中統一建園,整村推進山地蘋果,實現農戶全覆蓋,人均擁有果園3.4畝。

  “對産業發展規律的認識,是個不斷深入的過程。”米脂縣副縣長孫文強講道,“我們抓住陜西蘋果‘北擴西進’機遇期,實現了山地蘋果産業的驚險一躍。沒想到種植出來的蘋果品質這麼好,米脂山地蘋果品牌很快被市場認可,成為農民脫貧增收的支柱産業,畝産效益過萬元。全縣蘋果産業從無到有,發展到20萬畝。”

  山地蘋果作為新興産業,為榆林南部貧困地區增添發展活力。2018年榆林蘋果産業産值30億元,今年將新增7.49萬畝,栽培總面積達到97萬畝。圍繞蘋果産業的“帶貧機制”,在這片土地上不斷創新探索。

  綏德縣趙家坬村以“三變”改革為抓手,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將1萬多畝荒山荒坡流轉到村集體,通過招商引資出租給二十四坬專業合作社,統一治理平整為高標準梯田,建設規模化山地蘋果産業園區。相鄰的馬連溝村,也將5000多畝土地流轉至村集體,由陜果集團投資打造山地蘋果示範園區,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促進農民脫貧增收。

  到2018年底,以趙家坬村為中心,綏德縣名州鎮建成山地蘋果示範基地2萬畝,推出“土地入股、扶持建園、科技服務、託管經營、務工扶貧、配股扶持、借種還苗”等多種方式,吸納帶動貧困戶511戶1190人。

  類似蘋果産業一樣,幅員廣闊的榆林土地上,許多的特色産業在溝溝梁梁間紮下根來。

  府谷縣依託“中國海紅果之鄉”獨特資源優勢,在府谷縣聚金邦農産品開發公司帶動下,發力海紅果特色産業,深加工海紅果酒、海紅果汁等産品,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公司採取與果農定向合作形式,年收購海紅果700多萬斤,為果農增收700多萬元,惠及600多戶果農。公司董事長劉子賢站在高大粗圓的儲酒罐前,他説:“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今後每年可以消化海紅果5萬多噸,將為果農增收1億元。”

  在靖邊縣高家溝便民服務中心趙莊村,原本荒蕪的沙土地上成為山藥種植的良田。經過檢測,這裡的土質疏鬆、含鉀量高、地下水資源豐富、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特別適宜地下根莖類作物生長。於是,村裏引進種植山藥,為貧困戶拓展了增收渠道。駐村工作隊員賀美榮算了一筆賬:一畝山藥産量為5700斤左右,市場價2.3元/斤,每畝毛收入約1.3萬元,除去7000元成本,可純收入6000元。去年貧困戶實現戶均收入10萬元。

  自脫貧攻堅以來,榆林各區縣立足産業優勢,不斷增加産業投資力度,大力發展蘋果、雜糧、核桃、黑豬、肉羊、光伏、日光溫室、電子商務等特色産業,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將貧困戶牢牢鑲嵌到産業鏈條中,確保穩定脫貧。這些産業已覆蓋10.4萬貧困戶、28.32萬人。

  堅強有力推進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榆林市把黨建引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作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助推器”,深入推進“三變改革”,建立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實施“村企共建”,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建立長效脫貧機制,實現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和可持續發展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活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一招”,也是解決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經濟基礎。榆林市堅持以黨建引領,貧困戶全覆蓋參與,成立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破殼壯大”。

  “村集體經濟發展起來後,去年底村裏的12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只剩4戶兜底戶,其餘全部脫貧退出了。”米脂縣楊家溝村駐村第一書記朱兆飛高興地説。

  朱兆飛是榆林市駐村第一書記的標杆式人物,所獲榮譽證書不計其數。榮譽來自於辛勤付出、來自於扶貧業績,從市級國企總經理崗位下派到山溝溝裏駐村幫扶,其戰略眼光與經營思路依然能夠照亮一片天。楊家溝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下面,有黑毛土豬合作社、佳米驢合作社、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等,股份制合作猶如“老母雞孵蛋”。楊家溝村的貧困戶和其他村民,通過村集體經濟分紅、務工、土地流轉等多種方式,去年人均純收入已達到12680元。朱兆飛的目標是要建立集生態農業觀光、特色餐飲、農耕體驗、紅色旅遊等於一體的鄉村産業休閒綜合體,他帶領楊家溝的村民奔波在路上。

  走進神木市大柳塔試驗區生油村,居民區清亮整潔,柏油路穿村而過,蔬菜大棚排列有序,一幅美麗鄉村風景圖徐徐展現,村民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強村和富民是一輛車的兩個輪子,少一個都不行。”生油村黨支部書記李振清説。該村積極探索“三變改革”,壯大村級集體經濟,6個村民小組分別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還成立了生油村合作總社,抱團發展特色種養業及瓜果觀光采摘業,形成了“一組一業”的良好發展格局。經過3年脫貧攻堅,生油村農民人均收入從不足4000元增長到17800元,2017年底成功摘掉貧困村的帽子。

  生油村駐村第一書記馬愛平,冒雨帶著在村子裏轉圈,邊走邊聊:“畜牧養殖場現存欄肉驢130頭、肉牛140頭,今年投資80多萬元建成標準化羊圈,波爾山羊存欄130隻;30畝水面魚塘共投放各種魚苗7.8噸;64座標準化大棚,種植各類果蔬15種;還有300千瓦光伏電站一座。這些項目都是合作社在經營,全體村民有份。”

  發展集體經濟,資金從哪來?在採訪中發現,“村企共建”是榆林推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針對企業眾多的特點,榆林策劃實施了‘企村共建’的幫扶行動,使貧困村有更多的力量來幫扶、有更多的資金來發展。”榆林市扶貧辦主任王志強説。

  府谷縣目前已形成了一個“村企結對共建”大網絡。府谷縣扶貧辦主任馬有林介紹,依託縣內工礦企業多和府谷企業家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意識強的優勢,府谷縣引導全縣206家工礦企業與部門協同對接幫扶202個涉貧村。今年以來,全縣共達成“村企共建”基礎設施項目98個,意向資金2026.75萬元。

  榆林市不斷加大的地方財政投入成為脫貧攻堅強有力的“硬支撐”。近4年僅市級財政資金投入近27億元,今年已下達省、市、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3.99億元,市本級配套資金8.64億,以不低於20%的增幅持續增加投入。

  堅強有力健全社會保障扶貧體系——榆林市著力構建就業、醫療、教育、養老、住房以及安全飲水保障體系,綜合政府、企業、行業、社會等扶貧力量,補齊脫貧攻堅各項短板,全力保障貧困群眾的生産生活,使貧困群眾不斷增加獲得感

  “神木雖然不是貧困縣,但是仍然存在貧困群眾,而且這些群眾往往都是特殊困難群體。用心、用情、用力開展精準幫扶,著力構建保障性脫貧機制,絲毫不能放鬆。”神木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雷晴初説。

  神木市堅持把貧困戶公益性崗位作為就業扶貧的重要舉措之一,變以往“給錢給物”式的輸血為“可再生”造血,根據農村貧困群眾文化低、年齡大、就業難的實際情況,針對“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三無”貧困勞動力,量身定制了“企業出資、不離村組、就地就業”幫扶模式,有效幫助這部分“就業困難戶”成功實現了穩定就業。

  “每天的活不多,負責打掃村裏2公里左右的道路衛生。”今年58歲的張桂明,是神木市欄杆堡鎮張家坬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講到,“我年齡大了,身體又不好,感謝政府專門安置公益性崗位,在家門口實現就業、領上工資。”自從當上村組保潔員,張桂明每個月領取600元崗位補貼,加上在村合作社打零工的收入,年收入有1萬多元,2018年順利脫貧。

  “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僅2018年以來,榆林市通過勞務輸出、開發公益性崗位、在榆企業用工等辦法,轉移就業2.88萬人,實現了有勞動能力、有就業意願的貧困家庭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

  “外出就業務工,家裏的老人誰來照顧?”在府谷縣孤山鎮楊家溝幸福院找到了答案。

  正午時分,熱騰騰的豬肉燉土豆、大燴菜、麵條等端上餐桌,老人們圍坐一起,品嘗著幸福院精心烹調的午餐。

  “年滿70周歲,家中無人照顧的老人都可以申請進入幸福院。”楊家溝村幸福院院長、村主任講道,“通過對老人集中供養的形式,一方面解放了貧困家庭的勞動力,另一方面可以為很多留守、孤寡老人進行兜底幫扶。”

  今年90歲的劉招子老人是2018年2月搬進幸福院的。過去,她一直跟隨患有智障的大兒子一起生活,相互難以照顧,生活沒有保障。“這裡住的好,吃的好,還有醫生給檢查身體,我很滿意。”劉招子老人臉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榆林市以健康扶貧統領衛生健康工作,近年來累計投入12億元用於健康扶貧,全面落實健康扶貧各項醫療保障政策,推行“12345”健康扶貧工作模式,即1本台賬管到底、減存量控增量兩手抓、全面實施三個一批行動計劃、完成四個100%、實現五個全覆蓋;建立了新農合基本醫療保險、新農合大病保險、民政醫療救助、政府兜底“四重保障體系”。

  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市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參合參保率達100%,實現11種大病專項救治率、慢病簽率、重病保障率達100%;在民政醫療救助、縣市區兜底後住院實際費用報銷比例達90%。與此同時,榆林市不斷加強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市財政獎補促進縣鄉村醫療陣地的達標建設,開展村衛生室“一村建站、聯村服務”,全市驗收通過規範化村衛生室200所(含貧困村)、標準化鄉鎮衛生院40所。

  堅強有力推進扶貧扶志“6+6”工作法——在陜西省推行的教育引導、行為規範、村規民約、文明創建、公益救助、司法保障等“扶志六法”基礎上,榆林市結合實際全面推廣以“貧困戶培訓全覆蓋、樹立反面典型、生産獎補、勞務補助、退出獎勵、孝老敬老”為特色的扶志“六大舉措”,激發貧困群眾脫貧攻堅內生動力

  榆林市在推進陜西省“扶志六法”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全面推廣以“貧困戶培訓全覆蓋、樹立反面典型、生産獎補、勞務補助、退出獎勵、孝老敬老”為特色的扶志“六大舉措”,激勵著貧困群眾自力謀發展,鋪就脫貧“志”富路與“智”富路。

  賀漢雄是子洲縣駝耳巷鄉牛圈灣村的貧困戶。2009年起,他的家庭先後遭遇女兒患先天性心臟病、自己從十幾米的高處跌下摔傷、自己做心臟病治療手術等變故。賀漢雄告訴道:“疾病,幾十萬元外債,還有精神上的折磨,讓我幾乎崩潰。”

  生活即便困頓,還是會有轉機。2015年,賀漢雄的幫扶責任人聯繫到了5萬元的貼息貸款,幫他建起了160平方米的肉兔養殖場,引進120隻種兔,還為兔場的發展規模、發展方式、銷售模式出謀劃策。從此賀漢雄起早貪黑,背水一戰,精心餵養每一隻讓他改變生活的兔子,轉過年,他出售1000多只“兔崽子”收入3.6萬元。

  2017年,子洲縣委宣傳部幫扶牛圈灣村,為賀漢雄的經歷和不服輸的勁頭所感動,幫助注資50萬元擴大養殖規模,並帶動村裏的50戶貧困戶一起脫貧致富。牛圈灣村第一書記吳嘎每天都要去跟賀漢雄“拉拉話”,他講道:“賀漢雄現在是村裏的紅人,兔子不吃料、兔子要生産,隨時都有村民來找他。在發展養殖的同時,他還帶領大夥積極發展黃芪、黃芩等中藥産業及葡萄、核桃等林果業,讓大夥一起擴産業、增收入。2018年,賀漢雄已退出建檔立卡貧困戶,他現在年純收入有20多萬元呢。”

  “人生在世無盡難,幸福要靠奮鬥換。”賀漢雄感慨。

  綏德縣石家灣鎮沙灘坪村23歲的青年折明明,自從3歲那年因車禍高位截肢,長到18歲就一直躺在床上,沒出過家門。2015年,他通過網上學習,嘗試編織十字繡、用塑膠珠子做抽紙盒,眼前展開了一幅幅新圖畫。

  2017年,駐村第一書記劉新國找到折明明,建議他把自己的手藝變成“小産業”,並幫助一起想點子、從網上採購原材料。當通過微信朋友圈,以30元的價格賣出第一個手工藝品時,折明明收穫了今生最大的一份喜悅。現在呢?他的技術日臻成熟,在村子裏帶起了徒弟,個人年收入上到5位數,還當選“全國殘疾人脫貧先進典型”,到各地演講作報告。

  榆林市將競爭機制引入脫貧致富行動中,探索建立了“扶貧扶志勵志基金”體系,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到新民風建設活動中,激發貧困“後進”戶的內生動力。

  “6+6”工作法推行以來,榆林市共建立愛心超市1329個,實現貧困村全覆蓋;培訓貧困群眾18.3萬人次;開展道德評議6317場次;發放孝老敬老獎金599.2萬元;培樹各類模範脫貧戶6894戶,評選反面典型443人。以誠信、勤勞、實幹、友善為內容的鄉村風尚迅速形成,帶動貧困群眾摒棄“等靠要”心理,積極主動脫貧。

  “上郡”之行,黃土高坡與沙漠交融地帶所展示出來的一種自然生機,古長城與古黃河交叉地帶經濟社會盎然躍動的生機,以及煥發在人們心頭勃勃向上的生機。(作者 余向東 肖力偉 胡明寶)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