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雁南飛有巡護

2019-11-07 09:21:56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秋風起,黃葉落,又到候鳥南飛時節。我國地處東亞—澳大利西亞、中亞—印度、西亞—東非三條全球候鳥遷徙路線交匯處,與多個國家間存在候鳥遷徙聯繫。每年的遷徙季節,大量候鳥途經我國,不少會在山東、江蘇、江西、福建、雲南等地越冬。

  為保障候鳥平安遷徙、越冬,各地採取了多種“護航”措施。

  深秋時節,山東榮成大天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鵝湖邊,大天鵝已經陸續飛抵榮成越冬。據統計,截至目前已有2400余只。

  據全國鳥類環志中心主任陸軍介紹,我國地處東亞—澳大利西亞、中亞—印度、西亞—東非三條全球候鳥遷徙路線的交匯處,是世界上鳥類種數最多的國家之一,現有鳥類1445種,其中具有遷徙習性的鳥類750多種。為保障候鳥平安遷徙和越冬,許多地方已經行動起來。

  秋季遷徙開始 有關部門部署保護工作

  在雲南昆明,滇池近期也迎來了不少來此越冬的紅嘴鷗。在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於天氣較暖、風小,與去年相比,今年鶴類及雁鴨類南遷較晚,9月下旬才開始集結,10月上中旬陸續南遷,10月下旬遷徙數量達到高峰值,截至目前已基本遷完。

  陸軍介紹,鳥類環志回收數據證實,我國與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的25個國家間存在候鳥遷徙聯繫。每年遷徙季節都會有大量候鳥途經我國,僅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上的鸻鷸類就超過5000萬隻。

  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開展秋冬季候鳥保護。國家林草局副局長李春良説,各級林草主管部門要切實履行好監管職責,認真部署落實保護行動;結合本轄區候鳥種群及棲息地保護現狀,強化落實巡護、值守等保護管理措施;加強與各執法部門間的溝通與協調,開展聯合整治,打擊違法活動;嚴格鳥類獵捕管理,規範各類觀鳥活動;鼓勵科技創新,建立科研與管理信息交流與協作互動機制,輔助應用高科技技術裝備,消除監測盲區,提高監測巡護效率。

  加強巡查 適當投食 讓候鳥安全遷徙越冬

  山東榮成大天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鳥類南遷北移的重要中轉站和越冬棲息地,也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天鵝在我國最大的種群越冬棲息地之一。為保障大天鵝越冬安全,保護區每天安排工作人員對保護區進行全面巡查。天氣寒冷及冰封期間,工作人員還會每天定點定時為大天鵝投食。

  在福建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每年過冬候鳥就有2萬隻以上,停留候鳥超過5萬隻。每年來福建越冬的候鳥中,有大量瀕危鳥類,比如全球僅存活3000余只的黑臉琵鷺,2018年初在福建各地合計發現320隻。為保護越冬候鳥,保護區在原有8名專職管護員基礎上增設9名專職管護員,並提升改造水鳥棲息地2000多畝,拓展候鳥棲息空間。

  雲南處於我國鳥類遷徙重要通道上。針對一些不法分子在候鳥遷徙聚集點設置毒餌、粘網、誘捕器等獵捕器具的情況,雲南省森林公安機關開展保護候鳥專項行動,加強對候鳥活動頻繁區域的夜間巡查,全力為候鳥遷徙保駕護航。作為紅嘴鷗越冬地,昆明從鷗糧生産、覓食點投喂、建立紅嘴鷗風險管理機制等多方面保障紅嘴鷗能安全越冬。

  視頻監控 衛星定位 多種技術手段用於保護研究

  據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鳥類組研究員楊曉君介紹,在候鳥監測上,衛星定位技術發揮了巨大作用,在鳥類身上綁一個信號發射器,通過發射器傳出的信號,可以了解鳥類的遷徙路線,“能具體知道它們從哪來、到哪去、經過哪些地方、在哪停留以及棲息環境等”。

  為保障鳥類安全,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5個駐外管護站配備了執法記錄儀、無人機等管護設備,並通過衛星遙感技術對保護區進行全方位保護。今年,在原有的10處野外視頻監控的基礎上,又增加3處野外監控設備,並逐步形成濕地防火與資源保護監管平臺。

  山東榮成大天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利用區內的48套視頻監控設備密切監控區內環境。同時,保護區與北京林業大學等機構合作,為40隻大天鵝挂設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摸清了大天鵝遷徙規律和路線,為跨區域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

  雲南森林公安機關也聯合相關部門安裝紅外設備,調用無人機對候鳥活動頻繁區域進行全面巡護。

  據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博士賈亦飛介紹,安裝在鳥身上的衛星跟蹤器重量,一般應在鳥體重的3%以下,不影響鳥的遷徙,所以衛星跟蹤器更多用在雁鴨類和鶴鸛類等中大型鳥類上。不過,目前我國最先進的鳥類跟蹤器已經可以做到不足5克重,可以用於金斑鸻等中型鸻鷸類的研究。(作者 寇江澤、楊文明、潘俊強、郝迎燦、劉曉宇)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