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推進生態補償保護黃河“蓄水池”

2019-11-12 09:55:25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若爾蓋是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在這片土地上,有全國第三大草原——若爾蓋大草原,宛如一塊鑲嵌在川西北邊界上瑰麗奪目的綠寶石,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綠洲”之稱;有我國第一大高原沼澤保護區——若爾蓋濕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高原泥炭保護區。

  若爾蓋作為四川省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河流蜿蜒曲折,湖泊星羅棋佈,獨成一灣風景。但同時,若爾蓋有8.03萬公頃的沙化面積,濕地也在不斷萎縮。

  加強生態保護治理

  讓母親河成為幸福河

  既是黃河水源涵養地,又是川滇重要生態屏障。

  看著眼前遼闊的草原,阿壩州若爾蓋生態環境局局長付偉説,目前,若爾蓋草地植被覆蓋廣闊,生態環境保護及水質現狀良好。從若爾蓋濕地注入黃河的水量,在枯水期佔黃河上游流量的40%,豐水期佔到26%,對確保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然而,沙化、濕地萎縮等問題卻給這塊寶石蒙上了一層灰。”

  1998年,若爾蓋縣實施天保工程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採伐。2003年啟動“中國西部地區退牧還草工程”。截至2014年,退耕還林3.75萬畝。

  僅“十一五”期間,若爾蓋縣就治理沙化土地12667公頃,有力遏制了土地沙化趨勢。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20公頃,修建引排水工程6.53千米,封禁治理70公頃,水土保持種草150公頃。遺憾的是,“局部好轉、整體惡化”的形勢未能改變。

  若爾蓋只是一個縮影。甘孜州石渠縣和阿壩州阿壩縣、紅原縣、松潘縣也有相似的情況。

  四川境內黃河干流長174公里,流域面積1.87萬平方公里,佔整個黃河流域面積2.4%,濕地需水量近100億立方米,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黃河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地,有黃河“蓄水池”之稱。

  其中,生態保護紅線面積接近50%;有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原嘎曲國家濕地公園、若爾蓋國家濕地公園等;擁有天然草場3697萬畝、林地1009畝、耕地21萬畝。

  “四川省黃河流域情況特殊,既是藏區、深度貧困區和高海拔生態脆弱區,又是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的重要區域,屬限制開發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四川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芮永峰説。

  生態功能不斷退化 環境保護成“賠本買賣”

  若爾蓋濕地是目前已知黑頸鶴數量最多、最集中的繁殖地。然而,在最近的一次調研中,芮永峰發現,黑頸鶴的“家園”正在逐漸縮小。

  10月中旬,芮永峰帶領四川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省環境監測總站、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等單位,重點圍繞生態産品供給、生態保護與修復、基礎設施短板、生態環境監管水準等進行現場考察。

  讓人痛心的是,雖然多年來流域各地一直持續改善生態環境,但由於長期過度放牧、粗放式城鎮建設與各類開放活動、不合理旅遊開發、落後基礎設施等因素,最終沒有阻止沼澤草甸退化、濕地萎縮,水源涵養功能有所退化,草原沙漠化趨勢沒有得到根本遏制。

  其中,濕地面積從解放初期約2205萬畝萎縮1245萬畝,減幅近60%。據《四川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報告》(2015)監測成果表明,若爾蓋、紅源兩縣沙化面積8.35萬公頃,其中若爾蓋縣沙化面積就有8.03萬公頃。

  “規劃沒有跟上的同時,一筆經濟賬也被擺到眼前。”芮永峰説,黃河流域屬於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薄弱的經濟條件難以支撐巨大的生態保護治理投入。

  以防沙治沙工程為例,每畝需要投入200元。而這,僅能對露沙地進行簡單的治理。在現有生態轉移支付資金不能滿足現實需要的情況下,當地政府難以支撐。2018年,阿壩州財政自給率只有8.4%。

  農牧民也在算賬。在當前“兩年建設、三年管護”的沙化治理標準下,當地農牧民無法從實施生態保護項目中受益。同時,現有草原禁牧補助7.5元/畝、草原平衡獎勵2.5元/畝,而天然草原的平均産值167元/畝,與農牧民實際收入相差甚遠。

  這與青海、甘肅等地區也存在差距。缺失的生態補償機制,讓若爾蓋的環境保護淪為“賠本的買賣”。因此,就算建成後,草管員因待遇低工作積極性不高,導致偷獵、破壞圍欄現象時有發生。

  補齊“蓄水池”短板 推進生態補償

  要保護好黃河這個“蓄水池”,芮永峰坦言,除了需要謀劃好頂層設計、加快“三線一單”落地,把握好特色農畜産品加工、清潔能源與文旅産業發展以及城鎮與交通建設等開發活動底線外,還要加大技術扶持、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等。“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好保護與發展這道題。”

  就付偉看來,花湖、月亮灣模式值得借鑒。

  以花湖景區為例,當地牧民可以從3個方面獲得因減少放牧量而造成的損失。“在景區,當地牧民集體出資建了購物中心,收益歸集體;吸收有一定基礎的牧民加入景區管理,獲得收入;景區門票10%的收入返還給牧民。”

  在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等有效保護的前提下,積極推進自然風光、高原生態、民族風情等特色旅遊健康發展,充分挖掘黃河文化,實現景觀旅遊與文化旅遊深度融合。

  “月亮灣模式則是政府引入PPP資金,租用當地牧民的冬草場。”付偉介紹説,為了持續發展旅遊,月亮灣區域6戶牧民被限定了養牦牛的數量,每年不超過200頭,每年補助300萬元。還吸收牧民參與旅遊管理服務工作,獲得收益。

  在生態補償上,落實聚焦生態功能,探索建立以績效為導向的綜合性生態補償機制。在長江、黃河上下游流域開展橫向生態補償,採取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産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實施橫向生態補償。同時,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綜合高原高寒、道路、物價等成本因素,提高保護區財力水準。

  在實施流域生態綜合治理方面,可以探索生態移民試點,支持建立生態移民聚居區。將若爾蓋納入全國防沙治沙工程重點治理區域和西部大開發生態建設重點工程,延長沙化治理管護時限10年至15年。(作者 王小玲 曹小佳)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